余少丹教育随笔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研究的重头戏。为了便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掌握,许多教师致力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将计算教学演绎的生动、有趣。然而计算教学仅有热闹是不够的,很难保证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提高计算能力和提升数学素养。思考是数学的“根”,因此,计算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凸显计算教学的数学味。如何才能让计算教学充盈数学思考呢?直到有幸观摩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节优质课,我才有以下启发。
一、借助情景图,获取信息多样化
一般在执教这节课时,教师会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学生很容易找到“每箱15个”和“一共有12箱”这两个信息,接着就列式计算,探讨算法。可本节课执教教师却是个有心人,询问学生“12箱”是如何数出来的,引导学生把视线定格在情景图上,给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这样才会出现“2个5箱加2箱;2个2个地数,6个2箱;6箱6箱地数,2个6箱”的精彩发言。用心的设计,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同时为后面算法的多样化探究做巧妙地铺垫。
二、借助情景图,计算方法多样化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三年级学生也具备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因此,在探究“15×12”的算法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情景图上圈一圈,在小组里说一说想法,最后进行展示汇报。本节课5位同学中有4位同学选择在情景图中圈一圈,画一画,讲解自己的想法。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直观的情景图好似旧知与新知之间架起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借助情景图,理解算理简单化
在四位同学展示汇报的过程中,他们都借助情景图,向全班同学解释每道算式所表达的意思,从聆听学生轻松的表情和热烈的掌声中可以看出,原本难以理解的算理此刻变得简单而清晰。最后,教师自然地过渡到竖式方法的揭示和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先算15×2=30,30表示2箱南瓜的个数;再算15×10=150,竖式中的1表示1个10,15表示15个10就是150,也就是10箱南瓜的个数,最后算30+150=180,180就是一共的南瓜个数。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看到这个竖式脑海里就能浮现出先圈2箱,再圈10箱的南瓜图,这才是真学习,才是充满“数学味”的课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这节课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纵观整节课,或许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竖式的教学时间过于简短;或许教学内容不够完整,竖式的巩固练习有所欠缺。但我认为,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以后在遇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不会只机械地列竖式解答,他们会多一些思考,尝试使用“拆积”的方法简便计算。同时,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个班的学生们会更重视情境图的使用,数学思维也更具发散性。总之,这是一节巧用情境图,充满学生思考的计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