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题与研训>仰高微论坛> 详细内容

苏利娟教育随笔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4 08:46:01 浏览次数:25 【字体: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北京中关村某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晓晨,曾经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就非常焦虑、生气,甚至大哭大闹。但在参加成长型思维训练后,她不再畏惧困难,学习状态完全改变。她还告诉妈妈,“每个人都能变得更聪明,而思考难题正是把自己变强的机会”,“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学会”。结果,她的数学成绩从全班倒数第四,在一个学期之内跃升到前五名。

因为这个故事,我读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黄臻的这篇《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成长型思维》的文章,黄臻说,成长型思维对晓晨的影响不是特例,在国内已开展的教育实验中,这种成效是普遍现象。这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兴趣,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该如何将成长型思维带给我的学生,融入到我的日常班级管理呢?于是我开始了成长型思维的研究,并将这一学习思维有意识地渗透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在成长型班级建设中取得一些成绩。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完成一件简单的小事,家长连声称赞:“孩子你真聪明”“你真棒”“你是最优秀的,是我们的骄傲”……不可否认,赞美和鼓励会使孩子倍添自信。但如果只是一味说“聪明、机智、美丽”,这些都偏向于天赋型的词语,并没有强调后天努力得到,容易导致孩子养成“固定型思维”。拥有“固定性思维”的儿童一般抗挫能力差,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与其相对的,还有一类儿童,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会迎难而上,不放弃,不畏难,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求助他人可以很好的解决眼下问题,这类儿童往往就具备着“成长型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德尔.德韦克在其书《终身成长》中提到,我们所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差异,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不同,是否肯定努力的意义,以及其脑波所反映的差异。

5班学生活泼开朗,班上大部分的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方向,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水平相当,大部分家长每天下班后都会花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文明守纪、爱劳动、讲卫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男生比较喜欢动脑筋,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女生在作业完成情况比男生细心,作业整洁度以及质量也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思维敏捷。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1、要树立多元评价体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一开始就在他身上贴上某种标签,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就这样了。因此我们首先要避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评价孩子。2、用科学的称赞技巧,让孩子懂得努力有意义当孩子的表现出众,急切地等着我们的一顿夸赞的时候,家长们要掌握好科学的赞美技巧,给他们塑造一个“成长型的环境”。比如孩子拿满分,许多家长都只会夸一句“你真棒,下次继续努力”。相比只会夸一句“你真棒”,不如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分析他们进步的地方,以及在下个阶段的学习中,重点要注意哪些地方。让孩子明白不仅要注意当下,更要看重未来。3、借助工具,利用“水滴石穿”的力量人是唯一一种能够接受自我暗示的生物。想要树立改变的意识,不断地强化并且付诸行动去取得成果。首先利用纸和笔,去记录做出的改变和取得的成果,这样可以对孩子进行正向强化,树立自信心。比如孩子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但你却总认为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不敢展示自己,就可以写下你当下的心态,以及你需要做什么,并开始实行,记下结果。这样使长期目标分成了许多小部分,每点收获都很清晰,不断地激发出前进的动力,打破原先的“固定型思维”,最终达到由内而外提升的目的。

斯坦福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指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更加不畏学业挑战和失败,在困难前更容易保持专注和兴趣。当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时,他们明白努力会让自己更强大,因此越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作为一名老师,我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棵小树苗,在成长成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中,它所在的森林是非常重要的,在通过影响班集体,构建积极向上、用于探索的班集体,对班级成员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成长型课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