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新研训】品书中百味 留无尽余香 ——江北新实体育学科微团队寒假阅读分享活动侧记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砺新教师队伍,江北新实体育微团队于2月11日下午进行了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展开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寇亚娟:“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喻志贤:“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三要关爱学生。《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
杨静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唐少成: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朱宇澄: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与学生沟通,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
王瑞: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赵华:在以往包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最感觉难办的,也是最想办到的就是怎么样让学困生能够进步,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总感觉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学困生的产生不在于学生本身,而在于他们的脑力劳动不够丰富,只有阅读才能提高。、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可以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治理”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小伙伴们分享完自己的所思所悟后,导师杨姗美进行了总结:《给教师的建议》中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反复阅读,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和经验,并提升自我。
读书因心中的志趣而播种,因静静地滋养而生根,因毅力的耕耘而开花,因感悟的积累而结果。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收获,共同成长。在书的海洋中,品书中百味,留无尽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