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仰高砺新>校园新闻> 详细内容

【砺新研训】音乐组读书线上分享新闻稿
——江北新实音乐学科微团队寒假读书分享活动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6 08:45:07 浏览次数:126 【字体:


教育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然而,我们的一双“肉眼”常常被浮躁喧嚣所遮挡,被光怪陆离所迷惑,被功利尘埃所蒙蔽,被世俗蛛网所掩盖,被眼疾眼患所困扰,因而不但超越不了常人的视野,而且在正常的视线范围之内,都达不到应有的视力,让我们看不远,也看不真,看不清,看不透,还看不见,甚至看偏,看走样。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跳出“肉眼”,修炼出第三只眼,让自己拥有看教育的“第三只眼”。2月11日,我校音乐组开展了“何为教育的第三只眼?”线上读书交流分享会。

交流会上,教师结合《教育的第三只眼》一书,就何为教育的“第三只眼”?这一问题,通过阅读书籍中的感悟与心得做了广泛交流,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纷纷发表感言。

首先,徐珂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徐老师说道: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社会应该正确对待成绩,正确对待孩子,正确对待老师,正确对待学校,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常识回归,多一些本真的坚守,多一些规律的捍卫,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人成为人,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让教育更美好。

其次,杨文莉老师就何为第三只眼做出分享。杨老师说:“第三只眼”是什么?“第三只眼”应当跳出“肉眼”,修炼出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当教育有了这样的“特殊视角”,相信每个人看到的是真实的教育,是纯粹的教育,是与世俗不一样的教育。“教育即世界”,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见识都有限。汤勇通过“世界思维”将教育思考与教育智慧融合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言,教育的世界,是与孩子生命相遇的世界,是唤醒孩子灵魂的世界,是师生在教育天地里共同成长的世界,是无数美好瞬间在这里集合的世界,也是向这个世界成就并呈现一切美好的世界。

接着,徐楚童老师发表看法,她认为教育应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教育应该给孩子以分数,没有分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缺少内核的教育,然而教育不能只有分数,除了分数之外,我们还要给孩子比分数更重要的,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更为有用的东西,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被异化成只有分数的教育,分数成了教育的唯一追逐目标,应试成了教育的唯一属性,教育的一切取向都是为了孩子九年、十二年之后的那两天考试,而没有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近视”。 

随后,于文波老师认为教育本该是“青山绿水”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社会的浮躁,教育的功利,家长的焦虑,把一些污浊的东西也悄然带入带了教育中来,污染了我们本该洁净的天空。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看清事物的本质,保持教育的初心,逐本求源,剔除杂质,还教育本真,促儿童发展。真希望那片教育纯净蔚蓝的天空早早出现。

最后,音乐组导师何耀坤老师总结道: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变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教育即世界,世界很大也很小,但世界万物皆有规律,教书育人也是如此。

汤勇老师让我们用教育的“天眼”看清教育,用教育的“慧眼”看透教育,用教育的“法眼”看全教育,用教育的“佛眼”看暖教育。用他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春风化雨的教育柔情,他孜孜以求的教育执着,他一往情深的教育热爱,成为改变教育的一颗火种,一把火炬。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有梦想的教育人来说醍醐灌顶。

汤勇老师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荡涤心中的尘埃,让我们拥有闲适与从容,做智慧、幸福的教育人。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