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仰高砺新>校园新闻> 详细内容

转变砺新课堂,培养成长型思维
——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四月读书活动展开线上分享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0 18:30:32 浏览次数: 【字体:


力求转变砺新课堂,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四月线上读书交流活动于2020年419日如期举行。在活动中,数学组的同仁们就《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成长型思维》一书,交流自己的理解、感受与思考。

活动之初,沈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在通读《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成长型思维》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感受。她认为这是一本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用户使用手册”,易懂、易学,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书。

紧接着,吕晓燕老师和李勇老师针对书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向大家做了充分的介绍。吕老师认为这本书帮助大家理清了关于思维模式的认知,并认为阅读这本书对于教育学生是极大的补益。李老师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区别入手,结合教育中遇到的具体事例,向大家介绍了成长型思维的几点表现,以及如何帮助孩子转变思维模式。他们都认为只有掌握并正确判断出学生的现有思维模式,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习惯,养成肯努力、懂坚持、爱挑站的良好习惯。

接下来,关于教师和学生该如何改变思维模式,发展成长型思维,朱莲、郭玉莹、徐佳、陈哲这几位老师结合书本和课堂教育实例,讲出了自己的思考。她们都认为,首先教师自身要先养成大脑可塑性的观念,给所有学生发展自己的机会。其次要学会表扬学生,转变自己和学生的语言模式,表扬学生的努力和行动,注意实时反馈。第三,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大脑,教导学生“智力可塑性”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智力是可发展的。第四,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努力”,改变策略,追求挑战,达到成功。最后,要让学生转变对“错误”或“失败”的观念。让学生不害怕犯错,努力试错,了解“有益的错误”对自己的帮助,同时学会反思和改进。总之,三位老师都认为,成长型思维教学模式是可发展的、以培养学生内驱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我们未来课堂中需要不断学习、探究、尝试的教学模式。

随着交流的深入,赵媛、周姿岐、吕其坤这几位老师,针对改变学生思维模式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研究和分享。首先,赵老师就“如何正确反馈”这一点,给出了她独到的体会。她体会到,区别于“基于特点的表扬”,“基于反馈为导向的表扬”更适用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馈,我们应该改变反馈的焦点,通过关注过程、试错和错误,重构表扬、落实反馈,使学生获得他们可以用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信息。紧接着,关于“如何改变学生对于错误的认知”,周老师和吕老师给出了他们的体会。周老师认为,我们首先需要改变学生对于错误的看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但不鼓励犯错。然后,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益的错误”,并善用“有益的错误”。最后她表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增加“诊断性提问”的使用,使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帮助他们尝试与改进。吕老师结合其他理论知识,也向大家分享了他自己对于“错误”的理解。吕老师认为,错误实际是一种思维的呈现,教师要对错误追根溯源,利用错误对学生加以引导。不要让错误成为一种批评。

最后,陈静校长对于我们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我们教师要牢牢抓住书中所提到的“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所具有的部分或全部的习惯”,以这些习惯为目标,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陈静校长指出,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对于“错误”的教育是很不到位的。并且她认为,相对与学生,我们教师对于错误观念的改变更为迫切。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地、持续地使用书中介绍的技巧,从改变自己开始,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错误,促进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

通过这次阅读分享,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学习了新的思想,并愿意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利用所学思想,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力求围绕“仰高砺新”的理念,将成长型思维培养付诸行动,转变“砺新课堂”。

9943a4a0b77548c190f141c824fc2d4d.jpg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