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昀教育随笔
一顿饭的力量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小男孩,他叫小明。长得不是很帅,看上去也不是太机灵,眼睛一笑就全没了。或许听我这样介绍,并没有太深的印象。
大雄,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一个功课、体育都不好,也因粗心马虎、尽惹麻烦而常受到老师的责备及同学的嘲笑的一个孩子。小明,就是这样的孩子。
他其实也没做过什么让我操碎心的事,只不过是上课坐着坐着能跪到地上,只不过是别人在大课间跳绳踢键子他却给自己绑了起来,也只不过是别人在课上回答问题时他总忍不住随口说出答案(此处省略一万字)
我无数次当着全班、当着家长的面教育他、指责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能从批评声中自我成长,结果却让我很无奈,不仅效果不明显,他甚至脸皮越来越厚了。在一次批评中我问他听进去老师的话没有,他竟然回答我“我听不进去”。这一次,让我彻底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我绞尽脑汁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是百思不得其解。恰巧那段时间正在参与编写德育课程,里面提到了生活德育,于是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等等,我突然明白——生活是什么?是一针一线;是一粥一饭。生活德育是什么?是爱在柴米油盐中的浸润;是日常一言一行中的教育智慧!是呀!
于是我仔细思考,就决定利用生活中一顿饭的时间来根治他的两大缺点:马虎!性子急!
想要一下子改掉他的毛病可不容易,我得等到他的缺点暴露。终于在12月的一个中午,我和搭班老师正在前面专心致志地给孩子打饭,孩子们也一片祥和时。突然“砰”的一声,是饭盒摔地的声音,我惊愕地抬起头来,发现是他,这可被我逮了个正着,他的粗心马虎暴露了出来。我先是用严厉的眼神看了他一会,让他知道自己犯错了,转而用温柔的语气跟他说“没关系,你把地上的饭自己处理干净就行了,余老师这里还有纸可以借你用。”他立马愧疚地低下头开始拾饭,连一粒一粒黏在地上的米粒,他都仔细的拾了起来。我趁热打铁教育他,就算是像生活中打饭这样简单的事,都需要我们全神贯注。才能把事做好,之后,他再也没把饭盒摔在地上,连学习上也不再当“小马虎”了。
再说性子急,我们班经常会以小组为单位排队打饭,有一天轮到他们组时,刚点到小组名字,他就从第五排冲了上来,把路过的桌椅搞的是东倒西歪。我看到后先是请他回去先坐着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他当时的表情还是这样的(做表情),很明显不服气。这时我正好发现一个正在排队的小男生主动让女生站在前面,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门表扬了他们并且还让这个男生先来打饭,这下他意识到了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越快越好,后来不管做什么事他都学会了礼让三分,那个努力改变自己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一顿饭,生活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我却从中感受到了生活德育的智慧。或许下次我们再想教育孩子时,不应该再指着孩子说一大堆他根本听不进去的话了,最简单的,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