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东教育随笔
寒假期间闲来无事,偶刷新闻热点,胡鑫宇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该事件从开始时只是热搜上的一个小新闻,到现在全网关注,整个事情发展曲折离奇,全过程充满了质疑、谣言与猜想。2月2日上午10时,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在江西铅山县召开,事情终于盖棺定论。
发布会上通报了胡鑫宇的心理刻画情况,就读致远中学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协调不佳,缺少情绪宣泄渠道,造成心理状态失衡,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因父母,学校,老师以及他身边的人忽略,使得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了身边。
“很想哭”、“窗帘太亮了,睡不好”“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这一句句绝望深渊里的挣扎,这一声声向身边朋友、亲人的求助,却被漠然置之。我倒宁愿如网友的阴谋论一般,也不愿相信这个事实,这个花一般的孩子,带着痛苦和孤独黯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相信胡鑫宇同学绝不会只是个例,只不过,可怜的孩子用了一个最极端的方式,希望能唤醒麻木的人们。
望子成龙的父母,堆积如山的课业,暗中较劲的攀比心,上不完的兴趣辅导班,越来越多的压力给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们,这些压力若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出现心理偏差,长期累积得不到有效宣泄疏导,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走极端。 如果父母、老师能够及早发现青春期学生的反常行为,并加以关注和疏导,或许就能够帮助孩子免受抑郁的困扰。
作为老师,我们更要教会孩子怎么处理负面情绪以及心理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冲突、家庭关系的处理,教会他们如何处理挫折和重振信心。多让学生参加有竞争性、有输赢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培养抗逆力的户外游戏,要让孩子有抗逆训练,学会面对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