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题与研训>仰高微论坛> 详细内容

王琨教育随笔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3 14:33:19 浏览次数: 【字体:

还记得一年半前的入岗培训上,辅导员老师带领所有准人民教师们举起右手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大概从那时候起,我才从真正意义上决定做一位朴素而纯粹的人民教育者。这里说的“朴素”指的是心思朴素,这里说的“纯粹”指的是情怀纯粹。其实,我发现,拨开冗杂繁琐的日常事务,当我们真正把心思和情怀运用于学生,反而不觉得疲惫和焦躁了。

费尔巴哈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多时候,事情的因果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学校中存在的关系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师生关系常常在校园生活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一年半以前,作为刚刚接手四年级的新老师,我对自己即将面对的43个学生是不太了解的,那么这43个学生背后是43个迥异的家庭。于是,我被迫地投掷在这43个关系中。我深知,要想搞定43个学生,首先要搞定这43个家长。毫不夸张地说,开学的前三个月,我和43个学生的家长挨个聊了个遍。经过这一轮甚至几轮的“关系的建立”,我很明显比开学之初更加胸有成竹了。半个学期下来,一些孩子也慢慢和我熟络了起来,但是我和一部分孩子的心中的“坚冰”仍未打破,这令我非常困惑和不安。我觉得自己做得明明还不错啊!和家长的联系比较紧密,频繁地在班级群反馈学生的学习、劳动、活动、卫生状态,甚至在课间偶尔还和一些外向的学生开开玩笑。于是,我带着疑惑翻开了老前辈于永正的文章《我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文章的第一句犹如当头棒喝。“我总觉得,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师生间总有一层隔阂。”虽然我的做法并没有原文的那么“过分”,但是也差不到哪儿去。当老师前就听前辈讲,“刚开始千万不要给学生好脸色,不然后面学生蹬鼻子上脸,你想管都管不住了,有你好受的。”真正促成我转变的是一位学生的习作,题目是《我的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写的是我,我不禁喜上眉梢。心里想:小丫头,心里还是有我的嘛!便赶忙往下读。当我越往后看脸蛋就越来越发热了。“她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新老师在课堂上笑。”我回忆起来,好像真的是这样。作为一名新老师,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课程内容的教授上,不敢怠慢半点,生怕学生没有掌握全面、扎实。我严肃的表情可能真的是在思索下一步该讲什么板块,过渡语如何输出。可我全然没有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学生真正吸收进去了没有,学生是否觉得这节课有趣……说好的“以学生为主体”呢?这一刻,我幡然醒悟了。

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自己呀!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于永正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

——不倒背手。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

——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

——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

——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幽默。

——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做值日。

——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错误,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责任。

——定期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

受到于老师的启发,我也主动在课堂上拉进和学生的距离,而不是端着架子,以长者自居,居高临下俯视学生。上学期,学校举行一次教师朗诵大赛。临比赛前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激情澎湃地朗诵了《木兰辞》,还请同学们帮我提提意见。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每位同学都认真聆听,还真诚地提了一些宝贵意见。比赛结束,我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班级,告诉他们我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消息。同学们听到后瞬间欢呼起来,简直比我自己还开心!我渐渐发现,我和孩子们彼此的心也走得越来越近了。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教育之路漫漫,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在课堂上教书育人,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课堂外温柔以待,丰富教育的内涵。让学科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初衷、让学习回归本位,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