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青教育随笔
译林版《英语》四(上)Unit 5 Our new home Story time板块呈现了Su Hai和Su Yang一家搬家的情景,双胞胎姐妹对很多自己物品的位置不是很清楚,于是询问妈妈,引出本单元的关键单词和句型。在教学这个板块时,我依照公认但模式化的阅读教学的处理方式,制作非常精美的PPT,通过歌曲、视频、图片等展示或介绍一些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然后带着学生来阅读文章,先让学生略读回答问题知大意,再让学生寻读做判断感知细节,接着让学生精读回答问题、填空,最后过渡到课后的读演活动和绘本拓展上。但实际的课堂上,同学们从刚开始的精神抖擞全神贯注,慢慢变成反应迟钝神色黯然,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尤其是读中活动,似乎只有一部分同学参与,其他人都在“滥竽充数”。我意识到自己的这节课还存在诸多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浅层学习”上,对于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缺乏一定的监测。因此,我决定采用学习单,来使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培养,提高这节课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笔者将学习单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预习单、助学单和作业单,分别对应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
(一) 预习单:自主课前预习,推动高阶思维发展
1. 激活语言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预习单设计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等,旨在激活语言背景知识、解决部分学习障碍和激发学习动机。
笔者在设计Unit 5预习单时,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特点,让学生复习译林三下Unit 4 Song time的歌曲Where’s the bird?和课外英文歌曲On,in,under,by.这两首歌中都包含了Unit 5课文中的where be句型和方位介词,通过复习这两首英文歌曲,可帮助学生梳理旧知,激活学习背景,初步感知教学主题。
2. 制定达成目标,提示学生预习手段
预习达成目标的制订需具体、详细,体现全面性。在掌握单词,学习句型结构的目标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对话含义,突出整体性。所有达成目标描述规范,一目了然,每个达成目标都进行了相应的预习手段的提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在设计Unit 5 Our new home Story time课前的预习单时,对“预习达成目标”一栏,我设计如下:(1)通过听录音,分析单词音节等方法掌握单词clock, fridge, sofa, table, bathroom, bedroom, kitchen, living room的读音及含义。(2)通过观看动画,学习句型Where’s …? It’s …. Where are …? They’re ….(3)通过朗读对话,初步理解对话含义,并尝试回答三个问题:Who is our? What are Su Hai and Su Yang looking for? Where are the things?(4)思考问题:What is home?
3.汇总学习困惑,加强学生预习辅导
预习单最后一栏,设计留白空格,让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碰到的困惑,在促进学生自主预习的同时,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预习辅导。在学生预习了Story time,我收集并查看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单词bathroom和bedroom分不清”“sofa的a到底怎么发音呢”“Is it in your bedroom这句话什么意思”“跟着录音可以读出单词,但是看书就不会读了”……
针对这些困惑,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增加单词认读的频率,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男女生间的抢读比赛,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单词。其次,我加强学生预习辅导,提示他们观看课文视频时按下暂停键,随时利用课本现有的图片、单词、对话来检测自己的自学效果;通过听人物语气语调,结合上下文和图片背景,猜测句子意思。
(二)助学单:体现学习梯度,推动高阶思维发展
1. 任务链驱动,构建知识体系
“助学单”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对应教学内容的大背景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处理每个学习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设计任务链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探究能力。以Unit 5 Story time助学单为例,笔者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在助学单上圈出Su Hai和Su Yang正在找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有效锻炼通过听抓住关键文本的能力,提高听力水平。在第二个任务中,笔者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视频,并找到任务一中圈画的物品分别在哪里,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通过这个任务,学生能够培养处理文本细节的能力,深层次理解文本。通过这两个任务,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对语篇有整体和细节的认识,有效构建知识体系。
2. 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式的小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的学习空间,既降低了学习任务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团队协作的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内在互动,是语言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妙用助学单,给出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合作建议,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集合小组的力量,自主思考,交流思路,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展示小组探究成果。
在Unit 5 Story time助学单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苏海和苏洋找到了自己的东西,这时爸爸下班回来了,他发现自己的夹克衫、短裤、衬衫和袜子找不到了,他们一家人会说什么做什么呢?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苏海苏洋四个角色,进行讨论并表演出来,教师在屏幕上提供一些辅助句型,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演欲被极大地激发,并能通过与组员的合作进行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一系列英语表达,并运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丰富表达,不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多层次提问,搭建思维梯度
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半开放或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其养成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教师可采用过渡性提问,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关联性。其中,记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问题可用在主题导入和建构、解构语言阶段,如Task 1和Task2的问题:What are Su Hai and Su Yang looking for? Where are these things?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分析、评价性问题,以推动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深层次思考。在课堂开始,笔者向学生提问:What is home? Do you like your home? Why?课中,向学生提问:Do Su Hai and Su Yang like their home? Why?课的最后,借助绘本A Quiet House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家的意义,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home now?学生会说出家的更深层次意义。
(三)作业单:引发创造拓展,推动高阶思维发展
作业单应能检验以下成效:①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建构的学科知识,能否在恰当的语境中对其加以运用与迁移,并能进行创造性表达,形成具有逻辑意义的个人观点。②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同主题关联的深度学科知识,是否能进行跨学科融合,是否能进行课内外拓展阅读或探究学习。③检验学生是否能结合所学建立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以及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对学科、时间、空间壁垒的突破。
Unit 5 Our new home Story time作业单中的任务是做一个3D家的模型“My home”。教师通过播放范例视频,帮助学生通过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已习得主题语言表达自身观点,最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手工制作,根据自己的家做出相应的3D模型,并带到班上与同桌进行英文对话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科融合,将英语知识与手工制作有机结合,既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达到延伸主题宽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