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君教育随笔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其中探究实践主要是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的本质在于建立证据,认识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证据来证实猜想、得出结论,对世界产生新认识的过程,所以科学离不开证据,证据是科学的根基。在实验教学中“探究--研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研究目的,观察、操作和探究教师精心选择与组织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包含着概念的材料),收集事实和数据;所谓“研讨”,就是将获得的事实和数据汇集起来,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加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其中的规律,获得科学结论。
在教育实践中,要培养儿童勇于质疑反思,培养理性思维,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思维,这要求儿童形成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勇于修正证据和完善自己的观点。科学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能根据证据谨慎分析、做出判断,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在教学实录中,教师出示了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取出一个鸡蛋,放入第一个杯子里,鸡蛋下沉,捞出鸡蛋继续放入第二个杯子里,鸡蛋浮着。有孩子猜测第二杯液体是盐水,那怎么证明呢?于是孩子上前给大家做实验,往清水里不断加盐,鸡蛋终于浮起来。孩子说,这就是证据,说明教师的那一杯肯定也是盐水。教学到此为止,貌似完整了,但是其实仔细推敲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同学的盐水让鸡蛋浮起来了,这样的一个条件是不是足够证明教师那杯也是盐水了呢?两杯液体看上去都是无色无嗅的。是不是只有盐水才能让鸡蛋浮起来?别的物质溶于水后有没有可能也产生这样的现象?要把水蒸发了看是不是会析出盐的结晶,证据才充分。在这样一连串的质疑和思考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变得更严谨,能对证据做出理性评估。
科学的本质在于建立证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有利于形成理性、批判的学科思维,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价值,是科学本质观的体现,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