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瑶教育随笔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为课堂教学“赋能”
信息技术已逐步融入教育教学,在近几年的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融合中,为学科课堂教学提供智慧化技术支持,较多的呈现于数学、科学、英语等侧重于逻辑思维或操作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情感认知较为局限,生活经验不足,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情感,都比较陌生,单靠老师的语言讲解、分析,学生很难深入文本、贴近具体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信息和情感。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用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思维向多维度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基于此,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收获。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包括课前预习感知、课堂互动感悟、课后总结反思三个部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活动以及网络支持相融其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合理设计预习单和任务练习,通过平台进行发布,学生完成后,可以具体呈现学生已解决的问题、未解决的问题及自己新的思考。同时,通过平台数据统计,学生参与度、答题率、答题时间、结果等信息一目了然,以此为抓手,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发现书写上的难点,实现课堂实时监测,保证全员参与,共同学习。借助智慧课堂,努力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应对具体呈现,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进一步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推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但智慧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也带来一些思考:
1.智慧课堂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持,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中通过特定任务的设计与发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保证全员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信息技术的背后让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教师自身需要重新自我定位,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不断学习和尝试,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更好地保驾护航。
3. 教师还要精准定位,教学手段多样化,选择使用要恰当,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效选择,不能因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化,而失去语文教学应有的本色。合理把控信息技术使用“度”,真正让信息技术为有效教学赋能。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日益呈现。借助智慧课堂,有效推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深度理解和感悟。教师也依托智慧课堂及时掌握学情数据,更加精准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发挥智慧课堂的有效价值,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效落实阅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