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题与研训>仰高微论坛> 详细内容

王楚教育随笔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2 13:05:42 浏览次数: 【字体:

利用寒假时间,我阅读了《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这本书。吴正宪是一位乐于助人、有思考又负责任的小学教师队伍的引路人。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以及人格魅力,影响了许多老师。十几年来,她支教的足迹遍布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乃至全国,她亲手带起了一支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水平精湛的小学数学教师团队。

《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这本书是她的弟子,一批年轻教师记录的吴正宪教书育人、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感悟。书中没有理论的说教,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吴正宪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透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吴正宪老师怎样手把手地引领年轻教师的成长。

本书共分两辑。第一辑教书·育人, 第二辑做人·做事。读此书不仅是在教学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与方法,还教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第一辑教书·育人,在本辑中,无论是从吴老师对青年教师作课指导,还是示范举例,亦或是评课,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吴老师爱岗敬业,感受课堂的魅力。

一、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不是教师的舞台。

如《估算》,不是专业性的进一法、去尾法等术语,而是“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吴老师不但没有否定,反而欣赏的将它们记录在了黑板上。再如《平均数》教学中,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觉?平均数是“匀乎”出来的数。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语言不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展示,而是来自学生的内心的表达。正如书中所说,“有的孩子说吴老师的课有魔力,让自己不愿下课。这魔力之一就是对儿童语言的巧妙运用。吴老师脱下了数学‘高傲’的外衣,还给学生一个平易近人的数学课堂。这来源于吴老师对数学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课堂的无痕驾驭。”

再如《数的整除》整理与复习吴老师把一堆零散的概念给了孩子,在学生选择自己整理的情况下,吴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好奇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概念串成线、编成网。小组汇报在吴老师助推下,在一句“不求全”的低级戒备心理下完成了。

二、课堂需要深耕细作。

如对陈千举老师《方程的意义》一课的指导,真让我明白,原来课前需要做这么多的地下工作,需要在此在小学生心中种下代数思想;理解方程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让学生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学生认识方程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困惑和问题;教师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去教;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工具、教学方法等。我原以为只要让学生明白----方程就是含有未指数的等式即可。原来上好一节课要思考这么多问题。

再如对《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般都是借助分蛋糕、分图形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得到分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是老师告诉的。然而吴老师的课堂却有了你意想不到的一幕:

bc1a475f91b343c7a584a97ae94af8dd.png

此时,这个巧克力罐成了一个神奇的可大可小的磨盒。这个整体出现在学生寻找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部分和整体共同呈现的,凸显了分数是一种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从而把单位1从人造转化为自然,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悟。

再有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五分之一,“1”是什么样?若这张长方形纸表示五分之二,“1”又是什么样?这样给分数找“妈妈”,再给分数找妈妈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有“脱掉马甲,我也认识你 30+() =50”对方程本质的认识。

第二辑做人·做事,在这一辑中跟吴老师学到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什么样的人等。从吴老师和送教地方老师的指导、交流和帮助,对工作室成员的引领、指导,对一些地市教研工作的指导与帮助等。每次指导都那么认真,不漏点任何一个细节。她的指导不分时间,常常到深夜一两点还有电话的交流,教学设计的指导等,无不彰显着吴老师的热心、热情。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能深受感动,暗下决心,和吴老师学做真人,学做善人,学做热心人。

“四好”指的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些就是说的是吴老师。她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小学数学教育。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不经意间的流露。

吴老师爱学生,她会耐心的辅导、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她会在寒风中为学生判断正误,满足学生的期盼;她会在课堂上抱起身材矮小的学生进行板演。吴老师的身体力行,收获了孩子们的真诚和渴望。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感觉时间过的太快,他们不愿意下课。吴老师是孩子们心中不愿意下课的老师。

吴老师的爱还传递给老师们,她关心和她一起工作的每一位老师,她会不知疲倦的和做课老师讨论教学设计到深夜;她会引导年轻教师藏起锋芒、去掉浮躁、舍去功利;她会向给年轻教师提供平台的领导们深深鞠上一躬,代为感谢;她会给仅仅听过她的报告、素不相识的老师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她用这无疆大爱唤起我们对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