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强晶文教育随笔
学期过半,回顾和班上孩子学过的课文,发现他们已经在崭新的学习路上留下了长串脚印,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三年级的语文知识与低段年级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多层。无论是课后一排排的生字、词语还是每单元聚焦学习的单元要素,它们都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帮助孩子积累知识,锻炼思维。
诸多能力中,我最关注的是孩子们具有新意、充满灵气的想象力。
记得《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当孩子们读到“连松鼠、山狸也敢来看热闹”时十分开心,笑着说出拟人手法的内涵,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
他们争着用这个手法造句子,会打招呼的小花,开心跳舞的小草,捉迷藏的云朵,守护马路的行道树……让我见识到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开阔、充满奇妙。
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要用相信的心去聆听帮助孩子。《秋天的雨》中有段句子要求孩子们模仿造句: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学造句前,我总担心孩子们能不能理清句子间的逻辑,能不能找到合适的素材造句。所以准备了很多直观素材与相似例句,可没想到的是,孩子们接受效果很好,造出来许多既符合要求又十分生动有趣的句子。
文章教学上,在几次公开课后,我认识到,要给孩子们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去理解、解读文章。他们的视角、思考,真实想法是无可取代的,教师要在其中起到适时巧妙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性的高质量鉴赏、实践能力。
每天和孩子们相伴学习,与孩子们共同成长,这样的时光让人觉得充实、满足,期待每位孩子成长为最精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