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来源:徐立菁 发布时间:2021-05-28 13:56:11 浏览次数: 【字体:

18.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从故事中深受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从故事中深受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卡片:工、奉、乃。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

(1)师引学: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3.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