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听音乐画音乐》教学设计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7 08:54:03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感受与体验PPT02)                                                     

1. 伴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引出 “知音难觅”的佳话,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与文学的意境中,共享艺术。

* 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

* 今天的美术课我们就来听一听音乐。板书:听音乐)

* (播放《高山流水》)这是一首古筝曲,曲名叫《高山流水》,关于它还有一个典故。

伯牙是一位善于弹琴的高手,钟子期则有一双鉴赏音乐的耳朵。有一天,伯牙弹琴,其志在高山,钟子期在一边则拂须赞曰:“太好了!这优美的旋律就像泰山一样嵯峨雄伟,富有气势。”过了一会,伯牙又弹奏一曲,其志在流水。钟子期又点头称道:“太妙了!这优美的旋律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伯牙听后欣然肯定。

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这句成语来比喻像伯牙与钟子期一样心领神会、默契相知的知音之遇。

2. 教师播放《茉莉花》曲子,以找知音为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主题,并分析获取作品主题内容的是凭借以往所听的歌词。

* 现在老师也要来找知音。(播放《茉莉花》纯音乐)

* 听出来是什么吗?

* 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3. 教师播放《无标题》音乐,请学生找感觉,与《茉莉花》相比一样吗?从中辨析出:《茉莉花》给我们轻松优美的感觉,而《无标题》音乐给我们激烈欢快的感觉。

4. 教师小结:这两首音乐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事物,但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听音乐找感觉。

二、创作与表现                                                      

1.听音乐找感觉。(PPT03)

* 请学生根据《小夜曲》《赛马》《江河水》《十面埋伏》等曲名猜测音乐会给人留下的感觉。

* 通过聆听以上的乐曲片段,让学生体会轻柔缓慢、热烈欢快、凄凉悲伤、紧张激烈的不同感觉。

2. 以《蓝色和银色的夜曲》作品引发学生思考:画家为什么要以音乐的曲名来命名自己的画作?进而体会音乐与绘画间的互通性。(PPT04)

* 出示作品名《蓝色和银色的夜曲》,请学生就这一内容想象一下,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 想不想听一听啊?

* 很遗憾,我们无法用耳朵来听,因为这不是一首乐曲,而是一位画家给自己的绘画作品起的名字,为什么画家要以音乐的曲名来命名自己的画作?(学生可能回答不上)

 * 我们暂且放下这个问题,一起来欣赏一幅画(出示惠斯勒的《蓝色和银色的夜曲》),整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 猜猜这件绘画作品叫什么?

* 这件绘画作品就叫《蓝色和银色的夜曲》,作者惠斯勒。

* 教师小结:音乐与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有时眼前呈现出一种“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也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音乐与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这正是艺术通感所表现出的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

3. 认识用绘画表达音乐的先驱——康定斯基,了解抽象画的特点。(PPT05)

* 正因为如此,很久以前艺术家们就在尝试“音乐能否不用通过音符,而用别的方式来表达”。惠斯勒跨出了第一步,但也只是浅浅地用音乐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画作。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艺术家是俄罗斯的康定斯基,他早年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因此,音乐对于他而言是开启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猜猜:康定斯基是怎样用绘画表现音乐的?(板书:画音乐)

(注:在这一环节任由学生表达,学生可能会讲到抽象画,也可能讲到点、线、色彩;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倾向,无论是何种,教师可以不作评价,但是教师还是要肯定学生的参与。)

*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用绘画表现音乐的。

PPT呈现《蔷薇色的重音》《第十乐章》《1913Composition VI 作曲》《梦中的笛声》等。

* 了解这类画吗?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选取关键词如色彩、点、线等,并板书在黑板上。)

* 小结:康定斯基就是这样将色彩与音乐等同起来,让人们能够“聆听”绘画,“描绘”音乐。

4. 欣赏更多作品。(PPT06)

5. 将色彩与音乐相联系,尝试用色彩表现音乐。(PPT07-08)

* 色彩是怎样表现音乐的?

* 我们先来琢磨一下、做个小尝试:教师出示一组莫奈画作《鲁昂大教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色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为了研究不同时间阳光下景物的色彩变化,莫奈共画了20幅这座教堂的连作,表现了从清晨到黄昏的不同景象)播放《培尔·金特》之晨景,请学生体会感觉,并从组画中寻找能与音乐有同感的一幅,感受音乐与色彩的联系。

注:因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对音乐、对色彩的感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看懂画面、听懂音乐,体会声音与色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感通关系。

* 教师播放《喜洋洋》乐曲,请学生用彩纸拼贴的形式来表现这段音乐。(PPT08)

* 教师播放《绿色花园》《森林狂想曲》等,请学生再来听听音乐中的色彩。

6. 用线条表现音乐。(PPT09-10)

* 听音乐找相应的画面:教师出示三幅色彩非常相似的绘画作品,请找出与音乐《命运交响曲》的感觉最接近的一幅,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 用线条表现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教师播放让人产生“紧张”和“舒缓流畅”感觉的背景音乐,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笔,试着用线条画出音乐给我们的感觉。

注:圆滑、流动的线条传达了和谐与轻柔;而尖锐、粗糙的线条传达的则是冲突与力量。

* 欣赏学生作业中的线条,感受其表达的音乐,并引导学生感受画音乐除了用色彩、线条外还可以运用各种点,还可以结合色彩块面,使画面更具丰富的形式美感。(PPT11)

7. 再次听音乐找画面。(PPT12)

*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寻找相应的画面,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

8. 教师以音乐《Playing Love》为例,边谈听音乐的感受边演示作画的方法、步骤。

9. 学生创作:用点、线、色彩表现音乐。PPT13)

* 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师生共同描绘音乐给我们的感受,探讨绘画创作的要点,请学生用彩笔进行表现;

* 学生根据《江南印象》《甜蜜的家》的感受再次创作表现;

* 学生用彩笔表现自己喜爱的音乐,并在绘画作品中标出音乐曲名或写上感受。

三、评价与拓展 PPT14-15)                                                      

  1. 观看同学们的作业,谈谈自己的体会;同学间相互欣赏,并猜测对方所表达的感受;

  2. 通过电脑自带的Windows-Media-Player软件播放喜欢的音乐,打开可视化效果窗欣赏各种变化的图形;

3. 聆听胎儿在母体中的心跳声,感受生命最初的音乐节律:这是胎儿在母体中的心跳声。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我们在诞生前,就伴随着母亲的心跳、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节律一起生活了9个月,我们落地发出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到来的号声。这些都兆示着我们将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课后你能用画笔表达我们生命最初的音乐律动吗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