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15.自相矛盾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7 17:39:08 浏览次数: 【字体:

教材解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具有讽刺意味。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勤查字典、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尝试背诵。

3.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不能相互抵触的处事原则。

4.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勤查字典、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意思,反复朗读,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知晓出处

(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小古文,齐读课题。课文大家预习过老师提几个和课文有关的小问题请大家用手里的ipad抢答

(1)本篇课文出自哪里你怎么知道的?

选自韩非子*难一》,借助注释了解出示并齐注释一

追问你听说过《韩非子》这本书吗?(有的话指名)百度出示简介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说明抽象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而《自相矛盾》就是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2)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谁能从图上出课题中“矛”和“盾”

指导书写出示字形演变

①“矛”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用于进攻横钩要长且平最后一笔捺就像矛上半部分的尖刀“盾”作战中用于防御外面的半包围就像抵御进攻的工具要写得舒展有力

请大家拿起笔将这两个字认认真真怎地写在对应物体的旁边。

(3)最后一道抢答题有点难度谁能找出文中分别介绍矛和盾的句子

评价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了不起

那么这矛和盾将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故事和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提炼方法

1.自读课文:自己先来读读这个故事,

出示自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觉得难读或者容易读错句子在平板上选择可以多选选好后别忘记提交哦

2.呈现数据生成突破读音难点

(1)出示统计数据这几句话是大家读的时候都觉得比较难的

预设1:楚人有鬻矛与盾者

谁会读?(评价字音都读对了

读文言文我们还要注意节奏我们来听听这句话的课文范读。播放朗读音频)、

谁听出了这句话的节奏能再读一下

借助停顿符号一起读

预设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句话有点长谁来试一试

②(播放录音我们再听一听刚才同学的朗读和录音里的一样嘛

如果不一样指名说说什么地方要特别注意再读

借助停顿符号一起读

(2)出示全文难读的句子都会了谁来读读课文?(指名读

     去掉拼音停顿符号这次谁来挑战

      全班齐读

三、自主学习,复述理解

1.回忆学习方法想更好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还需要理解文章的含义回忆一下之前学习小古文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白板呈现: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

2.呈现数据生成突破理解难点

1)下面请大家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自己尝试理解文章的含义然后在平板上将还理解的内容所在的句子勾选出来全部提交后进行下一步

2)出示统计数据这些是大家学习后认为比较难的地方下面同桌两人互相交流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并将你们解决了的内容在自己的平板上勾选出来。(合作完成,3分钟)

3)通过大家的智慧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谁来做小老师给我们讲一讲?:

大部分学生都会的内容指名生讲

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进行点拨

预设

1.楚人有盾与矛

1)明确:鬻:卖  (哪个字解释成“的人”?(者))

2)点明: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是一个好方法,学会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3)弄明白意思了就会停顿了,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明确:誉:称赞、夸耀  (陷——刺破;莫——不;于——对于),把两处语言翻译准确。

2)小结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3)训练朗读(强调关键词,放慢语速,想象自己在热闹的街市)

3.曰: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老师在课前也查了工具书,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

出示“或”的解释,让生选择。

或:①有的,有的人

    ②也许,或许

    ③又

    ④语气词(常用于否定语气)

    ⑤通“惑”,迷惑。

2)小结:善于使用工具书,勤查字典,也是一种选择。

3)明确:以:用;何如:怎么样;连起来说完整句子 

4)训练朗读(观察插图,问出好奇、质疑)

4.其人也。

1)明确:弗:不;应:回应,答应。(注意提醒记笔记)

2)齐读。

5.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1)明确夫:借助注释,放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追问:比如当你要发议论时,你会用什么语气词?

2)对呀!用上语气说说这段议论!(指名说意思,不可以在同一个世界而——存在,你看联系上下文,“立”的意思自然而然就读懂了)

3)指导朗读:带着理解好这句话注意停顿。

4)小结方法随堂练习

同学们很厉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伙伴交流,用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等好方法,解决了不懂的地方课后第二题要求我们理解文中这几个加点字的意思相信现在一定难不你请大家在平板上完成做完后提交

展示检测数据再次加强巩固

3.复述故事,理解朗读

复述故事那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呢?如果有办法能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就更好了!自己练讲后指名讲请生评价

预设评价:意思准确、清楚;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明白了。

展开想象,加上神态和动作,融情入境,故事更精彩了!

理解朗读角色朗读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意思,下面老师和大家配合分角色读:我读旁白,男生来夸,女生来问,何如?这回不仅要读得准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故事里人物不同的语气读故事的出味道。(师生共读)

四、明晰道理,指导背诵

1.思维训练:这个楚人为什么不能回应呢?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预设如果说刺穿了,那么盾就不是最坚硬的,如果说没被刺穿,那么矛就不是最锐利的,怎么回答都是在撒谎啊!

2.理解课题现在大家明白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嘛?(在这里指的就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3.文中哪句话是寓意?把它画出来。齐读

那么通常,寓言故事就是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的。

4.同桌讨论楚人为什么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呢?

预设考虑问题单一,不全面;为人不实诚,一心想得利。

小结看来我们做人做事要实诚,要三思而后行。

4.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呢?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请大家在平板将体现自相矛盾的图片挑选出来并想想图中自相矛盾之处是什么

6.像这样对我们的生活有启发的小故事千年流传,想把它背下来吗?有什么好方法?(理解意思、记住情节……)

   那用上这些方法,自己背背看。自背1分钟,齐背。

、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自相矛盾》用简洁、精炼的文言文向我们讲述了我们所熟知的寓言故事,其实,在《韩非子》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曾子杀猪》《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等等,课后子网同学们能用上我们这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去读一读呢?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