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观察物体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29 21:07:38 浏览次数: 【字体:


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想象,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物体或几何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的图形。

2.在观察、辨认、想象等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和空间观念。

3.在参与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观察情境同,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储物箱、魔方、小正方体(每人4个),学生6人或4人一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谈话:知道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怎么知道的啊?

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今天的学习又有什么新的内容呢,请看老师带来的储物盒。

 

二、认识物体的前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1)出示储物盒

提问:你能找到储物盒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板书前面、右面、上面)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并把它介绍给大家。(介绍时引导描述每面特征)

小结:习惯上,我们把写着“储物盒”三个字的这一面叫作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一致的这一面叫作右面,朝上的这个面叫作上面。

(2)练习六1

谈话:生活中像这样具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有很多,瞧,猜猜这是什么?(电冰箱、洗衣机)你知道它们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各是哪一幅图吗?用线连一连。

提问:为什么这么连?

小结:刚刚我们观察的储物箱、洗衣机和电冰箱都是有明显特征的物体,它们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都是约定俗成的。那一些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你们能否准确、快速地找到它们的正面、右面和上面呢?

2.观察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1)出示正方体图,提问:这个正方体的前面是什么颜色?右面和上面?你是怎么判断的呢?长方体呢?

(2)观察小正方体,它的前面是什么现状?右面和上面呢?

(3)出示正方体魔方,提问:现在前面是什么颜色?(翻转几次)前面的颜色怎么变了呢?

(4)小组内观察,要求正方体(魔方)放着不动。

说一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到的正方体的前面是什么颜色。

追问:正方体没有动,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前面颜色不一样呢?

3、不同位置深入观察物体

(1)谈话:既然观察位置很重要,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一次观察活动,想要在活动中表现的更加出色,请认真阅读活动要求。

生介绍活动要求:1.正方体不动。2.每次观察时头不动,尽量用一只眼睛去观察。3.选择不同位置观察(高低左右等等),记录每一次看到了哪几个面。4.思考: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教师演示记录方法——指名说看到哪几个面。

(2)交流汇报

汇报后提问:你们从不同的位置上看到的魔方的面相同吗?观察到的面的个数呢?

提问: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面不一样、面的个数也不一样啊?

教师小结:我们一般只能看见物体的三个面。

 

四、观察正方体

1.出示2个正方体图

                    (1)             (2)

(1)提问:看1号正方体,从正方体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右面和上面看呢?你能连一连吗?

(2)看2号正方体,前面、上面和右面中,哪些面一样?

(3)还看2号正方体,要想加1个正方体,但从前面看还一样,可以怎么加?右面和上面呢?

2、出示王者荣耀中的鲁班七号,在四副图中找到前面、右面和后面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观察储物箱开始,到观察正方体长方体,再到观察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正方体,在整个观察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

   结束语:其实,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你会有全新的认识。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收获更多生活与学习中的美吧!

 

 

学生结合课前观察猜测学习内容(观察物体)

 

 

 

观察储物箱,一生上台指着介绍:这是前面,写着储物箱三个字;这是右面;这是上面,有一个盖子

 

师随机指一个面,生快速判断是投票箱的哪一个面。

 

 

生上台连一连

生说一说连线的依据

 

 

 

 

 

 

 

 

 

 

 

明确:物体怎么摆,从什么位置观察

 

 

 

 

 

 

 

 

 

 

小组内活动,交流猜想

 

 

 

 

不断强调观察者的位置

 

 

 

 

 

每个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物体(摆的位置)  观察(者的角度)

      前面  右面  上面

教学反思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