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25 11:42:32 浏览次数: 【字体:

 精卫填海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知道叫什么名字吗?来,伸出手,跟着老师写课题。

注意,海的笔顺,点,横,点。

2、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你们读过神话故事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请快速说出下列图中是哪个神话故事?可以抢答。(出示PPT)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

这些神话故事都来自一本书——《山海经》,PPT出示山海经图片。

3、看着这本书,给你什么感觉?生答

4、师总结:它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来自先秦时代,一本古籍。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神话都出自这本书。它是神话故事的始祖。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神话不是一个人创作的,而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今天我们要学的《精卫填海》就出自这本《山海经》,它跟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这样的课文文体叫——文言文。

二、新授

(一)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1、师:打开课文,先把课文读两遍,老师只有一个要求,把每一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清楚了吗?开始。

2、扫清障碍(生字)

1)师:在请同学们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提醒,注意,这里有两个多音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2)学习生字“曰、溺、衔”

(3)“曰”“日”作比较,书写两个

(4)读“溺”,跟着老师书空写“溺”,师边写边说:左中右结构,三点水,这两部分,都要写在竖中线的左边,右边的略大。生在习字册上写两个溺字,师巡视:头正、身直,注意书写姿势。写好的同学,请你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写好了。

(5)同学们,字会写了吗?会写还不行,还要知道意思。

(6)“溺”是什么意思?(溺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组词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根据部首。

师:老师还有一个办法,请在文中找到这个字,圈出来。看溺的右上角有个4,什么意思?读注释,对,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读文

(一)其实,想要理解文言文,还有一招,那就是,反复地读。刚才我们把字的阅读障碍扫清了,接下来,我们再读的时候,就要把句子读得特别连贯,最好能读出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师指导,注意语断气连。

学生齐读,再出示小篆文,再读。

4、释义

师:光背还不行,因为别人听不懂,还得翻译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看注释,看插图。 PPT出示:借助插图 结合注释

把这则文言文的故事翻译出来。

生自由翻译课文。

师:刚才老师仔细听了听,这样吧,老师带着大家把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捋一下。

(1)我们回到“溺”字,什么意思?PPT出示:因何而溺?板书:游

(2)游就是——游玩,可以在东海——游泳、划船……

(3)PPT出示:溺后如何?板书:为

(4)结果呢?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这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5、接下来,我们来配合一下,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

(1)师读原文,学生说意思。

(2)师说意思,生读原文。

相机理解少女:现代:小姑娘 古代:小女儿。

(3)同学们,我们这样讲故事,能吸引人吗?(可以加点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PPT出示:结合注解 加入想象

(4)指名讲这个故事。

4 明理

 师:如果我是大海,我要问你:精卫啊,你为什么要填我呀?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这句话。

师:于是,在第一天的时候,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第一天的时候,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第二天的时候,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第三天的时候,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一个星期过去了,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一个月过去了,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烈日炎炎的夏天,精卫它“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寒风呼啸的冬天,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你们没感觉这只鸟?(累,坚定、执着、天真、傻)

师:真傻,你们说,大海能填满吗?这只傻鸟它到底想干什么呀?可是,同学们,我们知道,山海经是谁创作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难道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古籍,有那么多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创造出的,是一只傻鸟吗?

于是,老师又把大家带到这里来——PPT出示四张神话故事图

师:(1)盘古,头顶着天,脚踏着地,一日两日,一年两年地就这样站下去……我仿佛在盘古的身上,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女娲,一个小人,两个小人,三个小人……她明知世上的人是造不完的,可她就这样一直造啊造啊,在女娲身上,我仿佛也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夸父,太阳追得上吗?可是他不停地追啊,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永不止步。我仿佛在夸父身上,也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大禹,凿龙门,斩妖龙,治理了无数的水灾,我仿佛在他身上,也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个神话故事,只是虚构的,只是来自山海经,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PPT出示四幅图

师:其实,我们以为的这只傻鸟的精神,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逐个出示人物图片,师解说。

(1)孔子,春秋时代的教育家,他游走于东周列国,把自己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带到中华大地,他处处受挫,却从未放弃。在孔子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玄奘,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把佛法带回中华大地,历经无数的坎坷。我们仿佛在他身上,也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雷锋身上,我仿佛也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认识吗?谁来仿照刚刚老师说的样子,来赞一赞这位抗疫英雄。(全中国14亿人都在追的最耀眼的明星——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我仿佛在他身上也看到了这只傻鸟的影子——“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三、总结

师:是啊,他们傻得可爱,傻得执着,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叫做——坚持不懈(板书)

师引读——炎帝之少女……

师:这个故事,这种精神,就叫做——精卫填海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