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周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课要从一个比赛开始。男女生快速记忆PK赛。。
男生记男生题,女生记女生题,比比看男女生的记忆力谁强。
预设生:不公平
反问:怎么不公平?
预设:女生记的题目有规律。
追问:看来,要赢得比赛不光要靠记忆力,发现规律尤为重要。我们来看看女生的题目,你发现它们在排列规律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桌两人先讨论一下,开始~
预设:反复出现。
提问:那我们就第一个题目,你能说说它是怎么反复出现的吗?
预设:按照红黄蓝的规律反复出现。。
引导:也就是他们都是按照几个一组,按一定顺序,依次重复出现。
贴出板书:每几个一组 按()顺序 依次重复出现。
师:你能照着黑板上的样子说说女生其它题目里面的规律吗?
小结揭题:像这样几个一组,按一定顺序,依次重复出现,我们就把它叫做周期现象。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周期现象。 (板书课题:周期现象)
师:刚刚我们解决了什么是周期现象,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师:相信通过你们的尝试发现、探索,相互交流,你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知探索
1.创造周期现象
师:我们来完成活动一、我设计。
1、请你在下面空白处设计一个简单的周期现象。
展示学生作品。提前标好序号1、2、3、4。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提问:你理解他作品中的规律吗?那继续往下画下去,第20组会是什么?第30组呢?第30组的第1个会是什么?
师: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都一样,每组的第几个也都一样)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也相当会总结,了不起。那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种规律。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作品。所有的孩子,小眼睛看到这。
追问:刚刚我们是用语描述这个周期现象的,你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周期现象吗?
完成活动二的第1
1、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 第19个是什么呢?
展示学生作品
通过图形列举的方法可以得到第19个是三角形。
计算:19÷3=6(组)……1(个) (板书在黑板上)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共是19个图形,每组有3个。1组、2组……。分了6组。还余1个。(同时对应学生画的图,圈圈画画)
追问:这里的1你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是第7组的第一个,和每组的第一个相同。所以我们一般只需要看第一组里面的情况就可以了。
师:听懂了吗?你来说说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们听懂了吗?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列举,计算的方法,验证了第19个是三角形,第2个问题,第53个是什么呢?
2、(53÷3=17(组)……2(个))
3、优化
师:你们怎么都不画了呢?针对他的作品,你们有什么发现啊?
引导:用算式更加简便。是的,数学在准确的前提下需要简便。
5.第180个呢?
180÷3=60(组)讨论:算式的含义。(首先没有余数)
追问:看到这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刚刚我们研究的都是有余数的,这是没有余数的
提问:那你们发现没有余数怎么判断是什么图形呢?
引导: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是每组的最后一个,也就是第一组的最后一个 。
实物出示一条被彩带完全遮住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
师: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周期现象。你能看明白里面的周期现象吗?
师: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
师:现在你能看出里面的周期现象了吗?
师:想一想,至少观察几组才能发现他的规律?
生总结:至少观察两组才能发现规律,几个图形没有完全重复出现就不能判断,多观察几组就更好了。
总结:只有同一事物重复出现,才能判断其中的规律,不能以偏概全。
师:照老师设计的这样的规律排列, 你还想研究第多少个是什么呢?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
小结:黑板上,我们用个几个除法算式解决了周期中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除数位置上就是周期。
教师再看看余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
三、对比提升,总结提炼
谈话:刚刚我们都用除法解决了问题,对比一下黑板上的算式,再结合三角形、正方形、圆片的排列规律,你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1)每组几个,除数就是几。
(2)根据余数判断结果。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看每组的最后一个。
(3)至少观察两组物体才能发现规律。
(4)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5)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很快就能发现规律。
四、课上到这,有的孩子还跃跃欲试,还想研究。那最后我们来看看活动四,我挑战。
我们带着问题来,通过研究,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带着思考离开)。学数学就应该是这样,希望你们每一节课都能在不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