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课 题 | 6.画 | 课 型 | 新授 | 时间 | ||
教学目标 | 1.学习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分别是走之旁、斜刀头。 2.会认10个字。 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1.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理解诗句的意思 | ||||||
教学准备 | 投影 课件 卡片 | |||||
课堂教学“砺案” | 课堂教学“新案” | |||||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 ||||||
砺 新 课 堂 板 书 设 计 | ||||||
6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 ||||||
砺 新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