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29 16:18:19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准确认读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规范书写13个汉字。

2. 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归纳文中的三件事,并理清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一:生字巩固,理解词义

1.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前我们都已经预习过,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2.理解“劝慰”、“若有所思”。

3.指名生读,注意读准字音。生齐读

4.强调“疑”、“赞”、“顾”字的写法,指导书写“胸怀”。

板块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预习课文之前,有没有同学想过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预设1:找一份好工作

预设2:为了爸爸妈妈

……

2.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听出来了,有些同学读书是为了自己,有些同学读书是为了别人。今天我们课文中主人公对于读书的认识似乎比我们想得更为深远。他就是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先生,(出示图片)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志向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出示课题,生齐读。

板块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确,读通顺。提问:周恩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情?

2.回顾: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②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概括多件事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表格提示,完成任务一。反馈交流: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学习单,肯定优点,指出问题,并提示方法:

表格中的人物指的应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周恩来。

事件栏里填写的是主要人物做的主要事件。如事件一中周恩来主要事件就是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时间和地点相关词语的选择上应舍大取小。要选择一些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如十二岁那年奉天

可以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注意语言要简练。

2)学生根据提示对所填表格进行修改,完成任务二。

师:老师也试着概括了一下,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生完成后反馈交流。
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耳闻国土被占行动受限。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目睹国人被欺无处说理。

师:你们觉得我概括得好不好?有哪些地方值得你们学习?生交流看法。

3)回顾:这学期我们学过的大部分课文围绕主人公只讲了一件事,比如:

普罗米修斯“盗火”  盘古开天地

这篇课文围绕周恩来一共讲了三件事,想不想来个挑战?拿出学习单,完成任务三:

①当学生答到与因果关系有关的答案时出示鱼骨图:

小结:当周恩来耳闻奉先被占,目睹国人被欺,深深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这也是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这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板书)

②追问:你还能从这三件事中发现什么?(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可以提示从时间角度去思考)

小结: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把结果放在前面,把原因放在了后面,这种手法叫做倒叙。

4)刚才我们知道了文中的三件事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不想再来个挑战?出示任务四:

师:给你一点小提示,这对关联词也许可以帮到你。课件出示:
之所以           ,是                     

5)师:有一个难度更大的挑战,愿不愿意尝试?出示隐藏任务:隐去关联词,出示词串:借助词串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

板块四:小组合作,总结评价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特别想知道同学们在梳理主要事件,概括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方面收获了哪些方法和技巧。

2.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完成任务五:

3.反馈并评价,哪个小组的收获最多最好。

4.师小结:在概括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

说清楚每件事情的主要内容弄清楚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恰当的关联词串联(板贴以上三条方法)

板块五: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1.布置课外作业:

1)读一读课后习题中《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查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史实及当时签订的相关条约。了解当时人民的衣食住行。

2.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