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机器人》教学设计
第1课 认识机器人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机器人”单元中的第1课,从结构上承领整个机器人单元的教学内容,从内容安排上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实体机器人,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保持在虚拟编程机器人的初步印象上。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机器人的历史、来源、分类和发展4个方向,并借助实物、图片等素材工具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2)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机器人。
(3)能够描绘出生活中机器人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
(2)掌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于新科技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4. 行为与创新
考虑机器人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发展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难点:机器人的一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控制软件、实体机器人。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 教师与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 展示与引入 |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形金刚》吗? (播放《变形金刚》片段) (学生观看) 师: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金刚啊?其实这些能变形的金刚就是以生活中的机器人为原型,别以为它们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板书:第1课 认识机器人) | 复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激发求知欲。内容,鼓励学生的 |
2. 新授一: 初识机器人 | (首先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师:介绍机器人的特点: (1)自动控制。 (2)结构形态。 (3)完成动作。 生:观察机器人的图片,听教师介绍。 师:看教材的相应内容,归纳机器人的历史、特征和起源。 | 通过对比实物入手,配合一定的注解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
3. 新授二: 机器人的发展 | 师: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打开图片) 第1步:第一代机器人。 示教再现型机器人。 (学生观察图片) 第2步:第二代机器人。 感觉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觉能力。 (学生观看相应图片) 第3步:第三代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最聪明的机器人。 (学生看图,并举例) 师:讨论,你的身边有哪些机器人在工作呢? 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 深入了解机器人的发展轨迹,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步骤地深入学习,直到领会到本课的难点内容。 |
4. 新授三: 机器人分类 |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的机器人,可是我有点糊涂了,它们都是一家人吗?没有任何的区别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索) 师:按照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给机器人分类,让我们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 |
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的差别,从而引起知识迁移。适应部分层次较高的学生的学习,是分层教学的具体运用。 |
5. 巩固与思考 |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机器人的很多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机器人,其实凝聚了很多高新科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去深入研究。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的“实践园”,来为机器人做一份知识普及的小报吧! |
再次归纳机器人的若干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授课环节中,渗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依托于此种形式,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活跃。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结果,部分完成任务较快的学生就去替别人完成任务,使得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完成练习。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预设不够。经过与教研员的讨论,可以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如给这样的组在评价软件中扣除一定的分数或加分减半,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依赖其他人。
【教案设计:王蕾(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