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认识机器人》教学设计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22 09:11:23 浏览次数: 【字体:

第1课  认识机器人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机器人”单元中的第1课,从结构上承领整个机器人单元的教学内容,从内容安排上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实体机器人,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保持在虚拟编程机器人的初步印象上。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机器人的历史、来源、分类发展4个方向,并借助实物素材工具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2)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机器人

(3)能够描绘出生活中机器人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

(2)掌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于新科技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4. 行为与创新

考虑机器人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发展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难点:机器人的一般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控制软件、实体机器人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展示与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形金刚》吗?

播放《变形金刚》片段

学生观看

师: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金刚啊?其实这些能变形的金刚就是以生活中的机器人为原型,别以为它们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板书:第1课  认识机器人

复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本节课内容,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激发求知欲。内容,鼓励学生的

 

 

2. 新授一:

初识机器人

首先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师:介绍机器人的特点:

(1)自动控制

(2)结构形态

(3)完成动作

生:观察机器人的图片,听教师介绍。

师:看教材的相应内容,归纳机器人的历史、特征和起源。

通过对比实物入手,配合一定的注解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3. 新授二:

机器人的发展

师: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打开图片

第1步:第一代机器人。

示教再现型机器人。

(学生观察图片)

第2步:第二代机器人。

感觉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觉能力。

(学生观看相应图片)

第3步:第三代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最聪明的机器人

学生看图,并举例

师:讨论,你的身边有哪些机器人在工作呢?

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深入了解机器人的发展轨迹,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步骤地深入学习,直到领会到本课的难点内容。  

 

 

4. 新授三

机器人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的机器人,可是我有点糊涂了,们都是一家人吗?没有任何的区别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索

师:按照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给机器人分类,让我们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

 

 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的差别,从而引起知识迁移。适应部分层次较高的学生的学习,分层教学的具体运用。

5. 巩固与思考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机器人的很多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机器人,其实凝聚了很多高科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去深入研究。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的实践园,来为机器人做一份知识普及的小报吧!

 

再次归纳机器人的若干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授课环节中,渗透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依托于此种形式,较好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活跃。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结果,部分完成任务较快的学生就去替别人完成任务,使得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自主完成练习。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预设不够。经过与教研员的讨论,可以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如给这样的组在评价软件中扣除一定的分数或加分减半,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依赖其他人。

 

 

   【教案设计:王蕾(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