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砺新课堂> 详细内容

《人之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31 14:57:48 浏览次数: 【字体:

 

8 人之初(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学习生字,认识“之、初、性、善、习、教”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近、习、远、玉、义”等7个字。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砺案”

课堂教学“新案”

一、生字复习,回顾导入

1. 指名同桌对读。

2. 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3. 我国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用的课本就是《三字经》,从中能学校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二、朗读理解,指导背诵

1. 学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指名读。

(2)引入故事情境。

大树上掉下来一个鸟窝,里面有两只鸟蛋,好久都没有人来认领。后来,这两只鸟蛋一只被鸡妈妈带回了家,一只被山雀妈妈带回了家。几天后,两只小鸟破壳而出。不久,跟着鸡妈妈回家的小鸟学会了蹦跳着在沙地里找虫子,跟着山雀妈妈回家的小鸟学会了飞行,在空中捉虫子。

同样的两只鸟,怎么一只会飞,一直不会飞呢?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性”组词:天性、性格

师补充:“飞”是鸟的天性,可是这两只鸟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接受不同的教育,它们的习性就变得不同了。

(4)“善”组词:善良、友善……

人也是一样的,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人的性情、习惯就会发生变化,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在好的环境中就会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相反就会养成不好的脾气和习惯。

(5)齐读。

2. 学习“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1)出示第二句。

(2)爸爸、妈妈常会对我们说“上课要专心听讲”。

专:表示注意力很集中,“专心”就是一心一意。

学生组词:专业、专柜、专门等,加深理解。

(3)师小结: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怎样才能养成好的品格和习惯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4)齐读

3. 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

(2)有一句古诗大家一定听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应的是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齐读第三句话。

(4)出示玉石和精美的玉器图。讲述制玉过程中的“切、搓、啄、磨”,帮助学生理解“玉不琢,不成器”。

(5)玉不经过雕琢,是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的;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和礼仪,不能成才。

(6)齐读,熟读成诵。

三、学以致用,激励诵读

1. 有一个小朋友不爱看书,说自己还小,以后长大了再慢慢看。你怎么用《三字经》中的话来劝说他呢?

2. 指名背诵课文。

3. 齐背。

4.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经典的作品,小朋友们学习《三字经》,就是在传承经典。课后小朋友们可以继续读一读《三字经》,背一背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这部经典中吸取更多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四、写字指导,巩固运用

1. 字谜:“双不成林”,猜猜是什么字?

(1)相:出示古文字,原本的意识是指古人爬上高高的树侦察放哨,后来演变成现在的“相”。

(2)书写要领: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目”字中横画间距相等。

2. 学写“远、近”。

(1)回忆偏旁为走之底的字的书写笔顺。

(2)将“走之底”与“之”对比,掌握书写要领。

3.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 反馈。















































砺 新 课 堂    

8人之初

传承经典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