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教什么 如何教——江北新实德法微团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系列教研活动记实(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根育魂、启智润心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思想的力量,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有趣进课堂,扎扎实实进头脑是我们的育人愿景,《读本》教什么?如何教?10月24日,江北新实道德与法治学科微团队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在张淑环老师的带领下展开线上教研。
本次研讨的重点是学习教材主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贾美华老师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编写思路、主要内容以及教学建议的两篇重要文章。团队成员边读边思,边读边研讨,在教材理解的重难点处及时批注,并结合教学实践谈理解与困惑。面对《读本》,既有迎接新课程的欣喜,又有接受新挑战的责任。两个小时的研讨不知不觉过去,大家对《读本》(小学高年级)教材内容、教学思路有了整体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在课堂深入浅出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讨结束,微团队成员就学习收获谈感受(部分):
张珺: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德法教师开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摸索与实践。说实话,面对这样一本新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是存在一些迷茫与困惑的,通过今天两个小时的学习研讨,让我们从全局的视角进一步了解读本编者的编写意图,即高年级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从中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使他们愿意去学并能学懂,学习理论之后应该如何具体行动,实际上也就是回答高年级小学生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怎么做的问题。这也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着力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认识,提高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让他们与时代一同成长进步、与祖国一起触摸未来,在读懂时代和社会中把握自己的人生,坚定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选择,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苏利娟:
今天有幸参与德法组微团队线上教研活动,在淑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这本教材该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通过学习两篇论文,让我对读本的框架结构、内容编排、呈现方式、育人导向、使用方法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后面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读本是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教学方式、教学深度、教学落脚点,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还需要多思考,多摸索,多实践。在学习读本编写思路和主要内容的时候,谈到了读本以故事或案例导入,用接地气的形式呈现,配备了大量的图片,如信封、图表、邮票、书信等。这就引起我的思考,备课的时候是不是要结合小学生对图片比较感兴趣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精选的图片入手,将图片串联起来,对于课文传达的主旨也有更深刻的感受,也不会存在偏离主题。
史珺如:
作为一个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接触过《读本》(小学高年级)的老师,今天的学习首先帮助我立体建构了教材的内容,理清编写思路及内容。以“金句”为引,阐明主要内容,自身读来就有种打开眼界的感觉,原本一知半解的“政治化”名词,实际上就贴近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也是一样,接地气可能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故事、图片都是教师在授课中可以运用的对象,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去授课,让孩子们发自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兴趣,将“大道理”和“小道理”融汇贯通,才能更好地将书本上的道理落于实际。今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希望能把学到的一些方法融汇贯通,使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黄萌:
通过下午的学习交流,在团队的共同研读下,我对于《读本》的主要内容与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了解。由于刚接触《读本》,加上没有深入地研究参透教材,不能抓住每一讲的重难点,上得循规蹈矩,一些重要的内容反而没有展开来详细说,现在回想真的很遗憾。现在,我对这本教材充满了敬畏与向往,它不仅是小学生的教材,更是我们人生的“教材”,学生在《读本》课的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治国理政的智慧,更启迪了自己的成长成才;而教师在备课教授的过程中,更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紧跟飞速发展的国家步伐,透析历史的规律,探寻未来的发展,成就一个充实崭新开阔的自己。但是,想要把这门课上好,必除了完成教材的备课,更要将平时碎片化的时间用在提升师能上。前段时间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前三章,结合书后注释,我做了很多笔记,其中很多专业概念的词语、一些重要思想的会议,过去在报纸上、教参上看到只是匆匆略过,但现在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只有继续学习,才有教好《读本》的底气。
许嘉懿:
今天很荣幸参加了德法组微团队线上教研活动,对于一年级教师的我来说,没有接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这本教材,认为学生难以直接看懂里面的思想。
但是,我想,细细品味这本教材,把它嚼烂吃透也是可以提取其中的某几点思想,拿出来以一种儿童化、活动化的方式展现给低段儿童。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学生光看这五个词可能不会理解,但是读本编写思路以及主要内容的第四点建议以故事或者案例导入,用接地气的形式呈现就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适应儿童的心理阶段发展需要。所以,教师在低段教学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平常我们经常做的垃圾分类其实就是环保,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绿色”的理念。
比如,在班级里面开展“头脑”风暴游戏,问:一块红砖的作用是什么?红砖理论上是建筑材料,当有同学提出红砖可以用来当小板凳,可以用来当笔,那就是“创新”。各科教师在课堂上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