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教学片段反思(9月)
教学片段反思(9月)
【案例背景】
这是第二单元cartoon time的课堂新授课,对于卡通的教学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多个问题链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逐步理解文章大意,但是这节课我发现对于问题的回答,学生的表现较为消极且配合度不高,这就让我有所反思,是我的问题链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原因?
【案例描述】
Cartoon time内容是Bobby和Sam在操场上看到一个秋千,于是两个人物轮流荡秋千,Sam很享受玩的过程而Bobby则是非常害怕,原因是Bobby体型较小所以秋千荡的太高会让他害怕,最后不得不吵着要回家。首先展示给同学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告诉我他们是谁,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且非常熟悉,随即我问他们在哪里,有的同学说在公园(未预习),有的同学说在操场(已预习),接着询问孩子图片中的是什么,预习好的或者提前听过录音的孩子知道是swing,但是基础较差或者是未预习的孩子只能听别人说。通过图片的学习引入到课文整体的感知,问题是Are they both happy in the end?
看完动画的孩子都能知道他们不都是开心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思考的。整体感知故事后是分图片教学,picture1是Sam is on the swing.对于生单词push me,我通过选择答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拓展其反义词,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然后用问题Can Bobby push Sam?学生阅读picture3回答问题,部分学生都不认真读课文,反而是在下面讲话,并没有要去读课文的想法。
【案例反思】
一、关注课堂提问的质量
(一)问题要丰富、多元。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以深度挖掘学生思维为目标,注重不同类型的问题的比例,多设置一些参考性问题。尽可能多的使用不同的提问技巧,多多使用why和how对学生进行追问,使学生在提问中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本课例中老师可以用一些有遮挡的图片让其他学生猜猜这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会很巧妙。如果在这个环节能够加上why和how,让学生去说说为什么你猜是这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加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二)问题要准确、合理。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充分关注学情,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提问的方式要得体,符合逻辑。
二、控制课堂提问的数量
(一)在课堂中,老师按照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似乎不需要思考,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教学步骤稳步推进,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样人人都会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提出来,是不是真的对教学过程有所促进。
(二)老师设计好的问题,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设置了更多的问题,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设置这么多的问题,远远超出了课堂所能承载的容量。成了“满堂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