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吴学雯
《树之歌》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案例背景】
上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第二课《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是我第二次进行二年级的教学,如果只是和两年前一样进行相同的教学我想既不符合教学理念的改革,也不符合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进行了思考并决定对《树之歌》教学进行重新思考与教学。
【案例描述】
片段一:“梧桐树叶像手掌”教学
1. 师出示插图:你找到梧桐树了吗?(梧桐树叶的形状像手掌)
2. 指导认识“掌”字:
在这里,翔宝举手:“老师,掌字好像人手,看下面有个手。”
佳怡举手:“老师,我想到了手掌、掌心、掌声……好多有掌的词语。”
星星:“老师,掌是翘舌音、后鼻音我觉得好难读准呀。”
……同学们通过一个字进行的联想和提醒直接就把这个部分的重难点解决了,用学生的提醒代替老师的教学。
3. 师:看看你的手掌,再看看梧桐树叶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像不像?
4. 指导“梧桐树叶像手掌”这个比喻句。
像的用法,并出示荷花、银杏图片,看图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一练比喻句。
学生答案:银杏树叶像扇子。
银杏树叶像蝴蝶。……
片段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司机披绿装。”教学
1. 出示图片,勾连学生生活实际,对比枫树和松柏的颜色不同。
2. 再读句子:它们在什么时候是这样的颜色?关注季节不同:枫树秋天红,松柏四季青。
3. 指导体会“披绿装”:看,松柏站得多么立挺,好像一个一个的战士一样,就像是人穿绿衣服一样。文中是怎么说的(披绿装)。
【案例反思】
1.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教学生,教师在一旁鼓励引导扶正学生答案,帮助课堂持续往下进行。我想这是真正地让学生去领略课文,走进课文,把文章的意图和用法理解透彻。课堂一来一回也增加了趣味性,让孩子成为“小老师”,培养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 让想象插上翅膀
一二年级主要就是比喻句的教学,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比喻句的格式学会运用。比起给固定的答案,孩子发挥想象得到的答案会更惊喜有趣,更符合画面。
3. 朗读读不停
作为低年级课堂,朗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朗读方式不多,学生朗读可能比较少,不利于学生记忆和学习。这点在第二课时中需要重点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