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儿童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以4A Unit5 Our new home Story time为例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儿童视角”。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将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归纳为:“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儿童的视角,需要我们蹲下身,“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只有蹲下身,才能见儿童之所见,听儿童之所言,想儿童之所想,感受儿童之情感,才能引领儿童的生命成长。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专注于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对于课堂上某个学生的问题或着意想不到的回答选择回避或者想当然的回答。
【案例描述】
一、It's bad.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4A U5 Our new home Story time。在第一次公开课磨课的课堂中,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耿耿于怀:It’s bad.是什么问题让他说出这句话呢?在教学设计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Su Hai发了一条朋友圈展示他们的新家,她的朋友会留言什么呢? How is their new home? 话音刚落,就看见一只手高高举起,我满心期待着他能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It’s nice...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大声地回答道:“It's bad.”当时的我有些怒意,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我行我素,想到什么说什么,我以为这又是他的一次课堂捣蛋行为。望着教室后面一排听课的同组老师们,也为了让课堂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我下意识地反驳了他:“No,I think it's beautiful! Right? Sit down, please.”
中午吃饭时,我将这个孩子课上的表现告知了班主任,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当时怎么没追问为什么呀?我觉得这个孩子应该不会故意说出这句话的,他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你当时可以追问Why? Why do you think so?
午休前,我把这个孩子叫到跟前询问。他回答道:“老师,我就是觉得他们的家不好呀!我的家就很好看,我还看过更多好看的家呢!”听了他的解释,我才意识到,原来这竟不是他的捣蛋行为,而是他发自内心的回答,是他心底的答案。正是那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在备这节课时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光给学生出示几张房间的照片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丽了吗?
二、回炉再造
于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感受到家的美丽,我反思这节课中的不足,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
1. 为课堂导入添趣。
课前首先通过一个rhyme“Where’s my home?”导入本课主题home,接着出示小狗的图片并提问Where is my home?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不断提问学生Is it in the cave? Is it in the nest? Is it in the pond? Is it in the hive? 让学生初步感知句型Is it...? 出示一张房子的图片揭晓This is the dog’s home.并顺势提问学生Whose home is it? Let’s listen.播放Su Hai和Su Yang的录音Hello, we are Su Hai and Su Yang. This is our new home.导入本课标题Our new home。
通过引入小狗的家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欲,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这个家到底是什么样的。
2. 生动形象,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在识记具体材料或抽象材料时,是以具体事物为基础的,因而具体形象识记仍然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识记也不断发展。但是,小学儿童无论识记形象材料或语词材料,识记的数量、巩固性和准确性均随年级的上升而渐次增长。
在之前的设计中,我直接出示了一张卧室图,教学bed和bedroom。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英语合成词bedroom,bedroom单词教学中,我先出示一张床教学bed,再出示一个空房间教学room,于是bed+room合成了bedroom,更加直观形象。
同时在房间名称的教授环节,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每人带来自己家里一张房间的照片,课堂上通过小组内交流分享和全班展示的环节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不同家的温馨和各自的美。
3. 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英语课不仅是传授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沟通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改进问题,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大脑思维的充分发散,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提问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认真审题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Su Hai展示新家的朋友圈,猜测她的朋友会留言什么,鼓励学生开口表达How is their new home?的环节中,我顺势增加了一个环节。讨论The homes you like.If you think that it’s not good, can you talk about the home you like? And how is it? Now, work in four, discuss in your groups.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我一路巡视下去,大家都讨论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在分享环节,令我惊喜的是,很多平时不怎么举手发言的学生此时都举起了手,畅所欲言。
【案例反思】
一、重视课堂导入
教育家夸关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就是这全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教师导入成功,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英文歌曲导入法。根据新目标英语教材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强调,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被调动起来。那么,英文歌曲导入,轻松活泼,美妙、悦耳的音乐,让学生从声这个角度来感受,恰恰迎合了这一点,这样,在上课一开始,就能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调查问卷中发现,100%的老师都用过英文歌曲导入。动感的音乐,能激活学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能带给人以无穷的活力和不同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丰富学生想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掌握英语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总能引发学生的熟悉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帮助之下更好地掌握英语句型和单词,丰富学生的想象,便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1.紧扣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于教材,结合所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又要符合教学目标。
2. 根据学情,注意提问节奏。
提问时,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用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提问学生,应及时根据课堂情境,即兴调整提问的节奏。课堂提问的节奏可以时急时缓。开始时,就学生熟悉的话题展开,尽快让学生进入状态;高潮处,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合作讨论时间,方能进入下一提问。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结构,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把问题置于学生的“接受范围”,使课堂提问成为每个学生能参与并适应的教学活动。
3.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英语课不仅是传授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沟通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改进问题,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大脑思维的充分发散,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提问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认真审题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