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韵歌》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夏天)
【案例背景】
9月15日,语文组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语文成长营”活动,我们集体线上观摩了沈欢欢老师讲授的五年级上册《月迹》,课堂进程十分紧凑高效,学生始终在齐读。课堂之后,管建刚老师也针对这一节课做出了相关总结,并提出了“习课堂”这一概念。当晚我在备课时,看见了微信公众号“彭文峰会”里,彭峰特级教师关于《对韵歌》的教学叙事,彭老师将其课堂总结为“朗读是有意思的事情”,我便想到将彭峰老师的教学教案与“习课堂”提倡的朗读高效课堂相结合,进行一次尝试教学。
【案例描述】
片段一:趣味朗读,导入新课
课堂用《大小多少》这首小儿歌引入,儿歌中有多对反义词,也即本课要学的“对子”。第一遍是我的范读,我用夸张的语气突出“大”和“小”、“多”和“少”、“老虎”和“小猫”、“一群大雁”和“一只小鸟”的区别,并且在不同的词语做出有明显区别的动作,如读到“大”时比一个大圆,读到“小”时比一个小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文字背后的差别。第二遍范读的时候,我将语气和动作更加夸大,并且在我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试着模仿我的语气和动作,跟着一起读。
第三遍是指名读,因为儿歌很简单,并且具有很明显的反义词,学生们很快就记住了,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想展示自己,课堂纪律略微有些收不住了。我立刻用课堂口令让学生安静下来,并提出“请坐的最端正,举手最标准的小朋友来表演朗读诗歌。”
曹嘉佑应该是之前就背过这首小儿歌,他自告奋勇起来展示。
我提出课堂要求:“请其他小朋友在曹嘉佑朗读儿歌时,安静听,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
曹嘉佑读完,有更多的小朋友举手了,于是第四遍是全班齐读,我提出新的要求:“请在读‘大’时声音大一些,读‘小’时声音小一些。”基本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合作完成了这首小儿歌的朗读,并且能够准确找到“大、小”“多、少”“老虎、猫”“一群大雁、一只鸟”这几个对子。
片段二:对比朗读,比较区别,识记新字
“云”是本节课的一类字,要求会写;“雨”是本节课的二类字,要求会认,因此“云对雨”这一句花了较长时间讲解。在讲“雨”时,从字理切入。
ppt出示一张“雨”的甲骨文,我指着甲骨文下的三个点提问:“这个是什么?”
学生一齐脱口而出:“雨点。”
我说:“古代人们没有汉字,就用画画的方式,画出这些屋檐下的雨点,表示‘雨’。你们看看,觉得这场雨大不大?”
学生:“不大。”有学生说“是小雨。”
我:“来跟我一起读,声音小一点。小雨。”(ppt出示小雨图片)
全班同学都轻声细语的齐读“小雨。”
“小雨,也可以是‘毛毛细雨’,来,齐读,毛毛细雨。”
接着,ppt出示“中雨”“大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我带领学生们齐读,引导他们一次比一次声音大,去感受不同程度的雨。
“风”的教学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不过我改变了方式,请学生想不同程度的“风”应该如何表达,让学生来带读。
有学生想到了“微风”,集体小声读“微风”;
有学生想到了“大风”,集体大声读“大风”;
还有学生想到了“狂风”“飓风”“龙卷风”,齐读声音越来越大,拖音越来越长,我纠正他们读书不要拖音,要干脆利落。
之后的课堂,“花对树”“鸟对虫”是通过重复的朗读,引导区别植物和动物的对子;“虫”和“云”的书写指导,则是以两个重要笔画为切入点,最终完成《对韵歌》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第一次的“语文成长营”的视频观摩中,管建刚老师针对当前校园主流的授课形式——开火车读、指名读、一问一答、小组讨论,提出了“习课堂”的高效课堂的理念,认为高效的课堂应当做到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行之有效的做法,便是“齐读”“齐写”。与此同时,彭峰老师提出的“朗读是有意思的事情”,也同样值得思考。低学段的学生,课堂集中力较弱,高强度的齐读,会使他们失去对课堂的兴趣,进而游离在课堂之外,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尽量以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区别不同词语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趣味性,同时兼顾课堂的参与度与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低学段的控制力有限,过分的“趣味”朗读,会让他们忘记课堂的本质,课堂纪律会逐渐松散,难以控制。我本节课就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上,仍要花时间以口令的方式,建立起学生课堂上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贯彻高效课堂和趣味课堂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