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教学放大镜> 详细内容

以欣赏的姿态前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5 10:27:20 浏览次数: 【字体:

以欣赏的姿态前行

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沈业标

两天12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12位美女老师的精彩亮相,各自有各自的风采。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能静下来安心的听课、沉下来思考。首先我得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付出,一节课,真的是要花非常大的心血,很可能还熬了N个不眠之夜。

一节好课就像我们在研磨一个艺术品一样,这个艺术品呢,它既要实在地解决问题,同时又要好看,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这就使我们要上一节好课难上加难!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吃这个苦呢?道理很简单,尤其是对于上课老师来说,经过每一次的赛课,他都会获得一种质的飞跃和跨越式的成长。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套用一下,你果欲成名(明)师,这个“名(明)”不仅仅可以是名人的名,也可以是明白的明。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成不了名师,但是你可以成为明白的老师。这很重要!所以“汝果欲成名(明)师,必要课堂拼搏!”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拼搏”呢?就是任务驱动。如果都是常态的课,我们必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没有那么大动力,我们自然也不会投入那么多的干劲、智慧、心血。很自然,我们就很难获得一种爆发式的成长。上课老师在整个赛课活动中,你们吃的苦最多,流的汗最多,但是你们的收益也最大。

当然,我们听课老师也会有收获。我在听的过程中也会思考,也会去构想,去勾连自己的语文教学。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名师,他都是在课堂上摸爬滚打站起来的,一定是这样!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要主动地争取这样的机会,站在全校、全区乃至更高的平台上去展示,逼着自己成长。成长实际上都是逼出来的。

一、总体印象:

1.人文意识

一花一世界,一文一天地。这天地,是语文的天地,文化的天地,亦是人文的天地。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科是关乎心灵成长的学科。”将文本之中的情感与思想,审美与文化播撒在学生心田,慢慢孕育,潜滋暗长,是语文的特质,亦是语文的担当。

课堂上最大的人文,是心中有儿童——关照每一个儿童当下的成长,关注每一个生命内心的渴求和律动。课堂上,参与的学生更多了,自主的空间更多了,孩子们与老师的心贴得更近了。

2.要素意识

老师们使用的都是统编教材,这些课目标不同,方法各异,但有一点却非常的一致:努力突显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编者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同时进行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建构。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联系课后习题明晰语文要素,并在教学中全面落实

二、课堂教学

1.注重识字

12节课都是低段的课。崔峦老师说:“第一段的教学重点要真正地重起来。”那么,第一段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想,最核心的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文,有基本的积累。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在小学低段完美达成。这样才能在高段时在文化、在语文、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挥洒。也唯有这样才可能让提前阅读,海量阅读成为可能。当然,识字也不是机械和固化的。

(1)渗透文化

识字教学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一个良好载体。可以让学生追根溯源,了解汉字背后的图画,它的历史根源。比如黄心郁的《夜色》中色字的教学、史珺如的《动物儿歌》中网字教学、徐立菁的《荷叶圆圆》“羊大为美”;以及二年级黄萌“盒”字从象形到楷书的展示,毛蓓蓓老师“月”部的教学等等。

(2)联系生活

要让学生感到,这样一些语言符号不是苍白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生活完美融合的。如,曹青云老师“衣”字旁的拓展,崔俊青老师联系生活中的蔬菜巩固认识草字头的字等等。

3)创设情境

崔俊青老师中国美食》教学中,生字学习的情境创设很好,利用“农家乐”“厨师做菜”“小视频”等等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情境,把教材中的生字提取出来,了解了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使语文要素落地生根。并且,语境创设是动态变化。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又一个情境中,那些生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头脑中,实现了轻松的、深度的、活化的理解。还有荷叶圆圆》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联系生活情境强化“珠”字的认识,《我是一只小虫子》课间律动将识字与休息相结合,还有老师课中创编儿歌顺口溜识字。创造性的识字方法,体现了识字教学的一个规律: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复现。

除此之外,我罗列了一下12节课中,所出现的识字方法:猜字谜、拆字法、编顺口溜、比较识字、形象记忆、字源字理、加偏旁换偏旁、动作表演、分类识字联系生活等等。

2.注重写字

1)任务合理

不同的年段,写字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一学段,重在单个字的结体和用笔。中段,重在对于词的书写,重在分类、熟练的书写。到了高段,就要基于段,要考察学生书写的行款和速度。每个年段写字任务是不一样的,不可过轻也不可过重。总体上来看,可能是因为赛课的缘故,本次教学中,写字所分配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

2)流程完整

写字指导的流程要完整。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的字,不是全覆盖,也没有必要全覆盖。我们要把最典型、最难写、最有指导价值的字确定下来。这些字我们在指导的时候就要走完全程,真正让学生字字入目,字字有提升。老师们的教学基本上是从读帖,也就是观察字形,再到授法,把这个字书写的最核心、最关键、最要妙的地方给它点到。第三个环节是示范,第四个环节是学生练习,第五个环节是展示。有的老师还做到在展示之后评价,评价之后二次提升修改。我以为,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全程性”的写字指导。

我们看到,有的老师的写字指导,或者流程不完整,或者在某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在学生评价、老师点评之后,还有二次的修改和提升,这个时候才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时候,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在写字上舍得给时间!

3)分类指导

逐字逐字地点拨,效率是很低的。找到规律,把同类字放在一起指导,让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他们在书写上共同的地方,这样做更专业,也更高效举个例子,如毛蓓蓓老师《我是一只小虫子》中三个尸字头的字。

3.注重朗读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特有,也是最常态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朗读如何去落实?如何去提升?我觉得有两个方面老师们做得很好。

1)年段有别

在第一学段,老师们注重对于字、词和单句的朗读训练,尤其是那些特殊句子的朗读练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徐立菁《荷叶圆圆》这一课由词到词组到句子,分解了一年级学生朗读中的难度,读出了情趣,培养了语感。低段的课,我们要舍得在朗读上花功夫,读词、读句、读整篇。在高段,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渗透朗读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2)指导到位

我们很多老师也注重朗读,但是往往是一读了之,或者说读了以后,孩子们还是在原有起点上。所以,指导不能泛化。你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就要能够见常人所未见,发常人所谓发。《大象的耳朵》这一课,我很欣赏黄婼歆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读大象的话要关注前面的提示语,并且让学生给大象第一次和第三次所说的话加上提示语多好的一个创意啊!孩子说出来了“疑惑”“不以为然”“莫名其妙”,这是他们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该是多么的精彩!可惜,老师急于把学生引到自己的理解“自信”中去,而错失了这样一个训练朗读的好机会。这样一些细微之处,必须要靠老师用心去体察,也需要老师对朗读,对语言有非凡的敏感。

4.注重迁移

我们学的是活的语文,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文本仅仅是举一反三的“一”,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三”。崔秀老师在《端午粽》这一课上,仿照课文的句式,说月饼盒元宵的制作过程;倪澄老师对词语又大有多词语的仿说等等都体现了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时,都考虑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三、几点建议

1.善借

在听《荷叶圆圆》这一课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徐立菁老师,我还看到了一个人,就是江苏特级教师许嫣娜,学生喜欢她,笑起来特别甜,得外号“糖果老师”,她也上过《荷叶圆圆》这一课。徐老师这一课的设计和糖果老师的设计有很多地方相像。徐老师把糖果老师教学的精髓读懂了,用好了,既得其形,又得其神!低年级语文建议你们多看看这些名师的教学实录,学一学他们课中的智慧,评价的技巧,师生互动的技巧,处理教材的技巧。我觉得能复制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我们借要借的合理,借的自然,借的有效,同时借中要有创,要积极地转化,变成自己教学的一个元素。借的过程当中还是有自己的东西的。

2.善读

老师要善于有声的读,要提高你语言的表现力。同样一句话,有语感的人、有表现力的人,他说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老师的示范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得练!

3.善言

包括评价语言要丰富,要能抓住课堂上的生成,及时引导、点

12位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信,大家有这样一个状态,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走向课堂,就一定会不断走向卓越,从而享受到语文教育的幸福。以上发言,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