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做到让学生乐学会学,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
1.观察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首先出示图书柜模型,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明确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紧接着出示洗衣机图片,利用电子白板书写与绘画功能,请一名学生上台边连线边介绍判断依据。直接在白板上连线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但正是因为简单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这样学生有了新鲜感,自然充满热情,轻松的实现了自主学习。借助电子白板的遮挡拉幕功能,我是逐张出示物体的三面视图,让学生自由猜测是什么物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深刻感受到想要对物体有正确认识,需要从不同角度多方位进行观察。
三个层次的观察活动,从实物模型走向多媒体图片,加深了对现实空间与平面图形关系的认识。
2.观察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这一环节的观察活动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现在正面是什么颜色?(翻转几次)正面的颜色怎么变了呢?2、(长方体固定不动)长方体没有动,为什么小组内看到的正面颜色不一样呢?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1、对于长方体、正方体来说,没有明显标志,通常把面对我们的这一面称作正面。2、观察位置不同,面对的面不同,所以大家看到的正面颜色不同。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分为三个环节1、猜想;2、验证;3、运用
1.猜想。出示活动要求:(1)长方体固定。(2)每次观察时头不动。(3)选择不同位置观察,记录每一次看到哪几个面。(4)思考: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利用电子白板屏幕批注功能在互动中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同时小组活动中利用电子白板播放音乐,一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活动,二是教师借助音乐掌握活动时间。
2.验证
全班一起观察图书柜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学生回答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讨论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3.运用
我将摄像头和电子白板对接,将摄像内容直接通过电子白板输出并进行讲解。之所以想到用摄像头是因为在观察物体教学中观察角度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每一次观察在选定角度后就不应该动了,否则就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就可能不同了。但是学生实际观察时却容易发生角度变化问题,而用摄像头拍照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在化解教学难点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时也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意外,有学生能看到四个面。因为我们在观察物体时都是用双眼观察的,当摆放在眼前的长方体宽度比两眼宽度窄时,两眼的余光是很容易扩大观察的范围的,左眼看到左边,右眼看到右边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样的观察违背了从一个角度观察的前提。用摄像头替代就可以轻松化解这一问题。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观察一个正方体
通过在小组内观察正方体模型,很容易能发现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都是正方形。这时及时在白板上出示正方体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感知到实物与直观图的关系。
2.观察两个正方体
学生用正方形纸片在桌上摆一摆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集体交流时运用电子白板随机拖曳功能请学生上台直接在白板上摆一摆。(因为课前给一个小正方形设置了无限克隆程序,所以学生上台直接移动小正方形就可以快速的摆出图形。这是小组活动中我巡视到的学生错误,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借助电子白板我们进行了及时的交流讨论。)
3.增加一个正方体
要求在图中加一个正方体,使得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不变。
学生先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再上台在白板上摆一摆,并指一指看到的是哪些面。(增加一个正方体后会是怎样的画面,学生进行了想象,通过将正方体上移或下移一层的操作验证想象,集体智慧的碰撞让学生们在白板上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摆法。)
二、评价与反思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让我和学生们在这节课中都获益匪浅。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储备学生的现实原型表象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前提条件。而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表象经验后,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将形成的表象进行提炼、概括,即透过表面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征。所以本节课我并不是单纯的依赖电子白板,而是将观察实物模型与运用电子白板有机结合,坚持“形象——表象——抽象——形象”这一轨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持了传统普通黑板的优点,交互式电子白板加强了我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且让课堂教学回归生动灵活的教学过程,改变了我以往展示讲解课件的教学过程,同时也使教学资源从预制转向了弹性调用,将预设性课堂转变成了生成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