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导入,学生观察1( )-1( )=9( )这个式子,会联想到一年级学习的货币单位元、角、分,更高层次的同学会联想到长度单位也可以填,在米和厘米之间一定也存在一个十进制单位。在这里学生提出了几个猜想,我并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留下悬念,“真的是这样吗?”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一节课的学习。
在认识分米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我提供给学生一根1分米长的小棒,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初步建立对1分米的表象,然后再去寻找身边的1分米,找到之后再和自己的1分米进行比一比,深化学生对于1分米的认识。在探索1分米到底有多长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分米。在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认识1分米。在教学1米=10分米时,我先让学生估计大约是1米,然后想办法去验证,有的同学会想到利用已经学习的两个关系式“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进行推理,有的同学会想到用米尺进行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通过测量数学书,引发对毫米的需要,通过数一数的方式认识“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后找一找身边的1毫米,深化对1毫米的认识。通过数学书,学生可能会产生误解,认为只有长度小于1厘米的物体才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橡皮和回形针的测量恰恰打破了学生的误解,学生在这里也利用了不同方法来数出物体的长度。然后让学生给四个长度单位排排序,完成知识间的建构,在总结的基础上出示汽车的长度,为学生进行了拓展:毫米可以精确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最后再回到课前同学们说的式子中,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验证,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练习。
整节课都是开放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