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同课异构评价
《坐井观天》同课异构评价
沈业标
《坐井观天》一课是一篇老课文,统编教材把这篇课文保留在二年级,与《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一起构成了第五单元。统编教材编写的最大亮点就是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坐井观天》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是:“思维方法”和“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这里强调“初步”体会,所以如果把寓意的地理解作为重点,就有点拔高要求了。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课后思考练习题,本科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有两道: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一共三句话,问句、感叹句、陈述句。
2.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语文要素和课后思考练习使我们确定一课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仅仅围绕这两点。当然,目标制定还得结合课标对个年段的要求。
回到本课,徐支梅老师设定的3条教学目标,目标一符合低段阅读的要求,识字、写字和词句的学习;目标二扣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三关注了课后思考练习,没有拔高要求。柳华老师的目标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二年级不作要求。
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就要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不同的。
柳华老师:先从复习字词,导入新课开始,接着依次学习文中的三次对话,在学习对话中引导学生读懂对话内容,理解重点词语,最后揭示寓意。这是一种常态的“直线型”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进行逐段分析,最后总结提升。这种教学设计往往目标指向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知识或方法教学容易呈碎片化状态,随意性较强,对字、词、句的理解,朗读的指导往往不够深入。
徐老师的教学基本呈现的是“板块式”。
一、板书课题,引出问题。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二、明确观点,制造矛盾。他们各自的观点怎样?
三、分析观点,解决矛盾。首先研读小鸟的观点,再研读青蛙的观点,最后研读各自的理由。
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的指导字形,理解词义,注重解词的方法。
四、想象写话,拓展延伸。
这样的设计,目标集中,每个板块都瞄准一个任务,学生清楚要解决什么,避免了教师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教不好的尴尬。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重视了朗读,这一点抓的很准,特别是对课后第一题的有效利用。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必然少,还是要把时间多多让给学生来思考。生字指导、书写在低年级也是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