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人物形象 习得描写方法
凸显人物形象 习得描写方法
——《两茎灯草》评课
江北新实 沈业标
《两茎灯草》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原人教版教材中叫《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来字,但是语言精炼传神,读来妙趣横生,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根手指“总不得断气”,活脱脱地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单元人文主题“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表述的是“众生百相”,阅读训练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纵观这一要素,属于“人物”范畴,从四上第四单元“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人物形象”开始,之后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螺旋上升。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其实是对以前方法的综合,由“感知”到“描写”的转变,其实是学生身份由“读者”到“作者”的转变。
胡启宏老师执教的《两茎灯草》能够紧扣阅读训练要素展开,无论是“导入”,还是“初读”,或是“精读”“学习表达”这些板块都指向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方法多样,有谈话式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式导入等等,不同的导入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无所谓方式的好坏,只有为师者是否用心,用心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搭桥铺路。胡老师的导入以“猜人物”的游戏环节开始,感知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为学习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儒林外史》是一篇白话长篇小说,对本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严监生身份及他是个“很有钱”的了解,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只有明白了“很有钱”,才能与文中的“两茎灯草”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严监生吝啬的人物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了胡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监生”一词后,故意以“严监生是个穷光蛋?”设疑,引出“严监生是个有钱人”,接着勾连《儒林外史》中的原句“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如今算来,这么个“亿万富翁”临死之前会怎么做呢?自然过渡到下一板块的学习。
二、初读
胡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注意到课文是白话文,与现代汉语表达是有所不同的,于是提醒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明白,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多读几次。”这是读书方法的熏陶。在学习词语环节,精挑细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两组词语,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胡老师这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展开最有效的语文学习。
三、精读
精读环节主要有两个小的板块组成,一是“感受病重”,二是“感受吝啬”。 这两个小板块均是围绕“两个指头”这一招牌动作,严监生临死前的这一动作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在众多小说中成为人物形象描写最为凝练的代表之一。胡老师为了能使学生对“两个指头”也产生深刻的印象, “感受病重”是通过层层引导,抓住关键句,最后归结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接着,对“两个指头”的含义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屋里人会有怎样的猜测?严监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学生注意到其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那只手是指着不动的”,最后,当终于有人知道“两个指头”含义时,他“登时就没了气”,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植入学生心中,凸现出严监生命若游丝却仍不忘两茎灯草的吝啬形象。
四、学习表达
落实语文要素,学习本课的表达方式,胡老师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对比中明晰,在诵读中感悟。通过精读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章中通过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等细节描写方法已有了较深刻的领会,此时胡老师改变了原文,删除了所有细节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明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纵观整节课,胡老师的教学体现了阅读课的本质,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读出人物形象,品悟人物特点,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课堂上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