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教学放大镜> 详细内容

《打麦号子》教学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24 16:45:09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反思

劳动号子是产生于人们劳动生产中的民间歌曲,是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吆喝或呼号,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作用,后来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具有了节奏性、旋律性,形成了“号子”,慢慢变成一种歌曲的体裁。《打麦号子》是一首农事号子,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它旋律优美,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即一人领,众人合的方式。在学唱这课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来了解农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配上号子,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号子”,在聆听时我选用了普通话版本,学生听的特别认真,并随着音乐打着拍子,复听到第二遍时,很多同学已经对歌曲旋律有印象,这时我让学生分析歌谱,找找相同的地方,并感受领唱和合唱给你怎样的感受?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旋律上扬,比较高亢嘹亮,合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变化少,节奏型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学唱歌曲,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兴致都很高,拓展部分,我们欣赏了用方言演唱的《打麦号子》,大家被号子强烈的节奏感吸引,但对歌词的意思不是很明白,这时我告诉学生,号子具有地方方言的特点,最后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整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学的很开心,被“号子”的热情和强烈的节奏感吸引,气氛很热烈,但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唱歌曲的部分时间分配不够充足,因此到后面学生唱起来不够熟练,演唱声音也需要要进一步处理,除了不喊叫,还要有弹性、有力度。总体来说,我完成了歌曲《打麦号子》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了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提高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在第二课时中我将继续在演唱和表现“号子”上下功夫,进一步处理歌曲。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