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教学放大镜> 详细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9 14:31:08 浏览次数: 【字体: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乘法的含义有点抽象,二年级小朋友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设计了4个环节帮助学生顺利理解乘法的含义。例一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地看到“兔有3个2只”“鸡有4个3只”,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试一试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小朋友再次加深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例二继续创造情境,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学生抽象出“几个几相加”,再出示更多的电脑,学生继续列式,感受加法算式的麻烦,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简便的方法。此时介绍“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同时揭示乘法算式,以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感知乘法的含义。随后的试一试再次让学生经历“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根据“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基本没有问题,但理解乘法的含义似乎有点困难,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分散与处理做得不到位。书本上的4个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例一需要达到看到算式或情境图立马想到几个几的目标。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在图中圈一圈,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过程要慢一些,让学生就算式解读相同加数归纳出几个2相加,几个3相加。第2个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列加法算式,概括出是“几个几相加”,进一步丰富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记录下加法算式,没有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直观归纳出几个几表达摆法,导致学生对乘法的含义理解有点困难,没有顺利突破难点。第3个环节是例一的延伸,如果前面处理得到位,例二可以以巩固练习的形式呈现。依次呈现4个2,8个2,16个2,100个2,其中前3个让学生列加法算式,真正感知加法麻烦,从而顺利引入乘法算式。在学习列乘法算式时,我采用了自学的方式,一次性将任务布置下去,然后3分钟时间自学,再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但这个过程我放手过多,应该在教乘法算式时速度再慢一些,不仅让学生正向感知乘法算式怎么列,还应该让学生逆向感知每个乘数表示的意思。在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结束后趁热打铁,把之前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个几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这样处理得效果会更好一些。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先呈现情境图,然后检验学生是否能一眼找到几个几,列出相应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总的来说本节课在一些细节上处理得不够到位,没有凸显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二、板书要精心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精髓,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以例二为板书要点,主要记录例二的加法、乘法算式,以及乘法各部分名称。但这样的板书还不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我又改变了板书设计,如下:

2+2+2=6         3个2     3×2=6

3+3+3+3=12      4个2     4×2=8

2+2+2+2+2=5     5个2     5×2=10

4+4+4=12        3个4     3×2=6

2+2+2+2=8       4个2     4×2=8

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建立起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小朋友理解乘法的含义。

三、课堂组织能力,环节小结有待改进。低年级课堂需要很多指令性、规范性的课堂口令,眼睛要时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课堂上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明确,比如笔、书本放在哪里,操作时学具怎么摆等等。教学语言要简炼、简洁干脆。另外,每个环节结束后需要小结,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楚了解本环节的教学内容,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反思,继续加油!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