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教学放大镜> 详细内容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03 17:27:25 浏览次数: 【字体: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种熟悉的自然现象写成“淘气的雾孩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淘气”“藏”;两个特点展开教学从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到城市的上空”三个地方,感受雾的“淘气”,寻找雾孩子说的话,感受雾孩子最擅长“藏东西”,抓住雾把什么‘藏’了起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感受雾孩子的淘气

一、朗读训练力求到位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上,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借助图片、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随文识字力求扎实

本堂课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识字方法,利用上下文理解字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语境中帮助孩子们积累。在教学“雾”这个字时,从学过的“雨字头”的字开始导入,总结出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者天气有关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下雾时的景象,随机教学生字“雾”。通过之前学过的同类字进行识字学习,教会孩子们汉字学习的秘密,让前后学习的知识贯通起来。在教学“暗”、“岸”两个生字时,结合图片、偏旁释意、字形结构等方面,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识字、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变暗”“海岸”的意思,带入语句中,感受雾孩子的淘气和本领之大,以理解促朗读的提升。

三、语言训练力求规范

引导学生找课文中语言来说,在三、四、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其段落结构的相同之处,进而进行结构式说话训练,自由选择图片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有话可说,语言表达力求完整、清楚、规范。

但在本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

一、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语文课不光要有知识的学习,还要有传统文化的渗透,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能够喜欢上汉字,爱上语文,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中华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的底蕴,所以在字词教学中,还要能够从汉字的根源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将经典文化传播给学生。

二、让教学更有层次性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重点围绕雾孩子把“大海、海岸”藏起来进行教学,感受雾孩子的淘气。但是从课文整体来看,雾孩子最后把自己藏起来也是他淘气的表现,而且把自己藏起来是雾最终散去的呈现,所以从设计上还缺少一定的整体性,雾散前和雾散后也缺少对比性。

    语文课堂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与同组老师互相交流,让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学生更爱学语文!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