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列》教学反思
《其多列》教学反思
“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学习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教育形式。”教育家克鲁斯卡娅曾这样评价儿童游戏的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走进音乐的最好方式就是"游戏"。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上还不能要求自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把这个重点加入到教学设计上。《其多列》这首歌曲是比较欢快活泼的,旋律简单易懂,抒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小对生活的热爱。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在教学《其多列》一课时,我立足儿童本身,以游戏为指导,从孩子的角度去研究教材,设计教案,让孩子们在快乐、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学习歌曲、表现歌曲。我以“小小火车手”导入,先用模仿大车轮和小车轮的声音复习第二单元学过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且有意将歌曲的一个节奏型:X X X︱加入到了游戏中,让孩子在无意注意中,感受着这个节奏特点。随后,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同样使用了这个节奏型,使得孩子们在无意注意中加深了对“X X X︱”这一节奏型的记忆。用“小火车,呜呜呜,穿山洞,过大桥”通关的形式引入歌曲中的节奏训练,再展示范唱。《其多列》这首歌曲的歌词太多,歌词也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记住,如果机械的让学生记忆歌词肯定兴趣不够高,注意力自然就会不集中。我通过让学生看着歌词聆听范唱,找出哈尼儿童一天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况,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帮助他们记住这些词。早上,他们漫步在美丽的梯田,背着彩色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大路旁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随风吹动随风扬。山上坡去捡竹叶,带上长刀砍竹筒。按时间顺序记忆歌词,这样就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接受理解上就更容易了。
随后我会加上旋律,用钢琴带唱。在对学生进行旋律教唱中,通过对歌曲音高的感知,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有两组不同音高的“其多列”,就好像孩子们在相互打招呼,“5 3 3 ︱”是在山上呼,“1 6 6︱”在山脚下应,让孩子们随着我手势的指引感受音高位置。而歌曲中间四小节不同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哈尼族孩子。最后会加入声势动作:拍手、跺脚等动作,让孩子们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们完全会唱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演唱、小组合唱。这样多样的演唱方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歌曲,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音乐课的快乐。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的天堂,那么兴趣就他们最好的老师。抓住他们的兴趣你就抓住了课堂。葫芦丝的教学放在最后一个环节,采取分乐句进行教学。首先让带领孩子巩固葫芦丝的演奏姿势及口诀。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学生自己熟悉唱名——划拍随琴声视唱旋律——边视唱旋律边在葫芦丝上练习指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吹奏情况————师生接龙吹奏——师生齐奏。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几个不全面之处:
1、节奏练习的其中两张幻灯片只考虑到整张画面色彩的和谐,忽视了颜色对比度不够,孩子看起来不够明显。
2、在“谁是小小火车手”环节,应将节奏接龙练习环节与按节奏读歌词环节整合在一起进行,这样节奏练习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浓,教学环节也更加紧凑些。
3、我一心只想着小乐器的教学,忽略了公开课课堂的丰满性。如果葫芦丝教学时间缩短一点,在歌曲教学时加上律动环节,这节课就完美啦!也因为过于注重葫芦丝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以至于学生最后用葫芦丝吹奏全曲环节没能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