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教学放大镜> 详细内容

《咕咚》教学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31 18:13:31 浏览次数: 【字体: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引导,力求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中深刻的道理。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课上伊始,通过一段语音“不好啦,‘咕咚’来啦,大家快跑啊!”立刻将学生拉入故事之中,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咕咚”是什么?接着板书:咕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4幅图,把4幅图对照文章内容排排序,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这4幅图分别对应了课文的那些内容?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表演,渗透教育

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继续加强训练。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