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与教学>教学放大镜> 详细内容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29 11:33:30 浏览次数: 【字体: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三个生物小组养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复习导入,让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只能列加法算式,什么情况下既可以列加法算式又可以列乘法算式,也复习了乘法的含义。接着,出示4个鱼缸,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最后一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画“○”来代替一条鱼,感受到此时有4个4,但最后一条原本是没有的,就还需要减1。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变式训练,主要设计意图就是帮学生建模,让学生明确乘加算式其实就是几个几再加几,乘减算式其实就是几个几再减几。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对于练习中的变式训练,可以多请几个学生表达想法,再同桌互相说一说,加深理解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个体展示汇报时,学生站姿、调节砺学单方面还需要多加训练,学生略显生疏,展示效果不太好。

4课堂上的生生评价环节可以加强


【打印正文】